傳記 |《隋文帝傳》:復旦大學韓昇系統敘述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Автор: 流水浮舟
Загружено: 1 нояб.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38 просмотров
隋唐大一統的開創者,被歷史嚴重低估的一代英主。
聽書筆記
四個身份:
1、篡奪皇權的野心家。
2、統一王朝的締造者 。
3、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創建者。
4、父親。
篡奪皇權的野心家:
作者韓昇認爲,楊堅能夠成爲隋王朝的開國皇帝,取決於兩個重要原因:
一個是,楊堅的身份,讓他同時獲得了漢人和鮮卑人雙方的認可。
另一個是,北周靜帝幼年繼位,無力控制局勢,給了楊堅可乘之機。
中國統一的締造者:
外部環境。當時隋朝的外部環境,堪稱四面楚歌、首尾難顧,南方有南陳隔江對峙,北方有當時東亞地區最強大的國家突厥虎視眈眈,東北部還有一個強大的高句麗(gou1li4)需要警惕。而且這三個國家爲了防範隋朝坐大,結成了軍事聯盟。只要隋朝進攻任何一方,另外兩方就會出兵解圍,遏制隋朝的軍事行動。
爲了解決這一困境,楊堅制訂了先北後南的戰略,也就是對南邊陳朝採取守勢,集中火力先解決掉北邊突厥,至於東北部的高句麗,因爲離得比較遠,威脅不是特別大。在楊堅看來,突厥、高句麗和陳朝組成的三國同盟中,突厥是聯盟的核心,只要解決了突厥,另外兩家就不足爲慮了。而且先對付突厥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讓高句麗和陳朝不敢輕舉妄動。隋文帝對突厥分而治之,公元584年,東突厥可汗沙鉢略被迫向隋朝求和。隋朝北境的隱患,至此基本解除。
戰勝了突厥之後,下一步就是解決陳朝,統一全中國。針對陳朝,楊堅又定下了長期損耗陳朝國力的戰略。陳朝位於南方,每年農作物收穫的時間要早於隋朝,於是楊堅就利用這個時間差,下令隋朝軍隊在每年陳朝快要秋收的時候,進行戰爭動員,擺出一副要過江進攻陳朝的姿態,逼迫陳朝把精力放在防禦上,從而忽視秋收工作。而等到秋收期過了,隋軍又立刻偃旗息鼓,跟沒事兒人一樣。如此反覆幾年,陳朝被這種“狼來了”的把戲折騰到精神崩潰,再也懶得防備隋軍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朝軍隊趁着陳朝歡度新年之際,分路渡江,在今天的安徽境內重創了陳朝主力軍隊,並在短短20天后,就攻克了陳朝首都南京,活捉了陳朝皇帝陳叔寶。之後的一年裏,隋朝又相繼平定了江南貴族發動的幾場叛亂,最終,在公元590年,徹底實現了南北國土統一。
大一統王朝的制度創建者:
隋朝雖然通過軍事手段完成了南北統一,但是在此之前,中國畢竟已經分裂了三四百年,南北兩方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都產生了各式各樣的差異,這種差異放大到國家層面,就很有可能成爲分裂國家的矛盾,所以,如果隋王朝不能有效的解決這些矛盾,那麼它隨時都有可能像西晉那樣,面臨崩潰的危機。
總結來說,隋文帝楊堅當時主要面臨着兩方面的難題:一方面,是皇帝與貴族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解決之道:
1、製造平衡:楊堅表面上對關隴貴族大肆封賞,實際上卻明升暗降,趁機剝奪了他們的部分實權。緊接着,他又提拔了一批山東貴族入朝做官,與關隴貴族分庭抗禮。據統計,到了隋文帝在位的後期,朝廷要害部門中,關隴貴族和山東貴族的比例,基本持平。後來楊堅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延續父親的策略,又把江南貴族引入到了中央政府中。三股政治勢力相互牽制又相互融合,不僅打破了關隴貴族的權力壟斷,也讓隋王朝獲得了更廣泛的支持。
2、打破貴族壟斷:爲了緩解貴族和寒門之間的矛盾,更是爲了進一步打壓貴族階層,加強皇權,隋文帝楊堅發明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之一:科舉制度。不過作者提到, 用“發明”這個詞,其實並不準確,因爲開科取士早在魏晉時期就已經發展得很成熟了。隋文帝只不過是對這種制度進行了改良,防止貴族徇私舞弊,而給寒門士子更多公平的機會。
3、設置三省六部,分宰相之權:三省指的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其中中書省負責草擬行政命令;門下省負責對中書省草擬的政令進行審覈,對不合理的命令予以駁回;尚書省則負責執行那些合理的命令。尚書省下設六部,分別負責執行財政、律法、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具體事務。
三省六部制,相當於將宰相的權力一分爲三,三方相互合作又相互牽制,自然也就不會再輕易出現,權臣威脅皇權的問題了。自此,漢末以來,因爲政權頻繁更迭而引發的國家組織混亂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4、宣佈廢除州郡縣三級制,改爲州縣兩級制:這裏的州,其實和秦漢時期的郡是一個等級。接着,隋文帝把郡一級的官員都充實到州、縣的政府部門內,多餘的官員則裁撤掉。如此一來,隋朝的地方官僚體系立刻煥然一新,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
同時,楊堅藉着重新劃分行政區域的機會,摸清了各地貴族豪強的底細,然後有針對性的進行打擊,達成了中央政府“強幹弱枝”的目的。
父親:
作爲一個政治家,楊堅無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最爲父親,就有些一言難盡了。
在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楊堅認爲,北周之所以會滅亡,主要是因爲皇室內部鬥爭太激烈,皇子們又個個短命,導致皇室實力衰落,才讓楊堅這個外人撿了便宜。所以,楊堅稱帝後,除了培養太子之外,也着力培養其他皇子的政治威信和個人勢力。比如,在二兒子楊廣成年後,他安排楊廣與江南貴族集團聯姻,還給予楊廣軍政大權,讓他全權負責攻打南方陳朝的軍事行動。其他皇子成年後,楊堅也都紛紛委以重任,讓他們負責鎮守中原、四川等戰略要地。
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楊堅一共有五個兒子,都是他和妻子獨孤皇后所生。而這種情形,也給了楊堅一個可怕的錯覺,他天真地以爲,自己的兒子都是同胞兄弟,不會因爲爭奪皇位,而釀成骨肉相殘的悲劇。楊堅的心理鬆懈,導致他對兒子們的倚重,逐漸變成了放縱,甚至是不加約束。這就讓他的五個兒子走向了兩個極端:太子楊勇和三皇子楊俊、四皇子楊秀都變成了驕奢淫逸的公子哥,最誇張的是,三皇子楊俊居然爲了斂財,偷偷放高利貸;而二皇子楊廣,也就是後來的隋煬帝和五皇子楊諒則因爲手握軍政大權,蛻變成了野心家,開始暗中培植勢力,密謀取代太子。
當楊堅發現大事不妙後,他又一改往日對兒子們放縱的態度,開始拿出自己的冷酷嚴苛。他先是多次斥責太子楊勇生活腐化,然後又剝奪了三皇子楊俊的官職,最後甚至生生逼死了這個他曾經最寵愛的三皇子。原本,楊堅是想藉此震懾其他皇子,讓他們改邪歸正,可惜不但收效甚微,反而還加劇了他和太子楊勇之間的對立。
最終,楊堅見太子楊勇實在無藥可救,就廢黜太子,改立了在他看來政治操守最好的二兒子楊廣爲太子。還順便把跟楊廣不和的四皇子楊秀囚禁起來。不過看後來的歷史,我們都知道,這個二皇子楊廣的政治操守,實在跟“好”字搭不上邊。
公元604年年初,64歲的楊堅深感自己年老體衰,不願意再繼續操勞朝政,便將國家的軍政大權全部轉交給了太子楊廣。這一年的8月,隋文帝楊堅安詳離世。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堅信,隋文帝楊堅並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兒子楊廣殺害的。但是本書的作者韓昇卻認爲,這種說法並不可靠。正如我們剛剛所說的,早在去世前大半年,楊堅就已經將軍政大權全部轉交給了楊廣,自己當起了手無實權的退休老幹部。所以,此時的楊堅就算發現了楊廣有什麼不對勁,也無法再對楊廣構成威脅了。楊廣沒有弒君的必要。
解讀 | 阿穆,資深撰稿人
播音 | 於浩
策劃編輯 | 袁博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