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帝王篇 禪讓傳賢──唐堯 宣化上人
Автор: 普慧勝光
Загружено: 9 апр.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21 просмотр
水鏡回天錄白話解 帝王篇 禪讓傳賢──唐堯 宣化上人 著述
上宣下化老和尚著述
禪讓傳賢──唐堯
◎西元前二三五七 ~ 二二五八
姓伊耆,名放勛。帝嚳之次子,帝摯之弟。摯在位八年,被諸侯所廢。堯十六歲被擁戴爲主。建都平陽(山西臨汾),國號唐。以仁慈治國,在位時,發政施仁,留心百姓生活,救濟鰥寡孤獨,天下大治。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末年洪水爲患,命鯀治水,九年無功。改用禹治水,十三年成功,因子丹朱不肖,到處訪賢,有巢父洗耳,許由牽牛避之。于畎畝訪舜,請其輔政。在位百年,讓位于舜。禪讓傳賢,天下爲公,締造大同世界。
贊曰
選賢與能 聰明絕對 其智如神 德政廣被
性具仁慈 有教無類 真正爲國 脫袍讓位
又說偈曰
大仁大智大慈悲 德配天地衆望歸
夙興夜寐謀幸福 禮賢下士求至真
勞心忘我利萬物 推己及人救蒸民
偉哉帝堯坦蕩蕩 欽明文思聖中魁
白話解
現在講到堯帝。堯帝的智慧最大,所以古人說:“曹公奸似鬼,堯帝智如神。”他是最聰明,最有智慧的一個人;從古到今所有皇帝中,最聰明的也就是堯帝,他可說是“聰明絕對”。
堯帝姓伊耆,名叫放勛,這個名字見于堯典。放勛的“放”,意思是無拘無束,“勛”就是他的功勞、勛業;他的勛業是廣大無邊的,沒有法子形容,沒有法子表現,所以叫放勛。他是帝嚳的第二個兒子,帝摯的弟弟。因爲帝摯做皇帝的時候,爲人懦弱,不善于治理國家,政令不行,所以諸侯都不滿意。那時候也是很民主的,所以大家一商量,就不用他做皇帝了。
那麽不用他做皇帝,又選誰做皇帝呢?選其他人也都不够程度、經歷不足,所以大家共同研究,就擁護堯做皇帝;當時堯只有十六歲,雖然年紀很輕,可是有所作爲,是一個明君。他做皇帝之後,就發政施仁,以仁政治國;在他的國家裏,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因爲這樣,所以天下大治,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把戰馬縱放于華山的南面),到處都是太平盛世。
堯帝有遠見,他留心老百姓一切的疾苦,一切的快樂,關心百姓一切的問題。他在位的後期,也就是年老的時候,天下洪水爲患。洪水爲患是成住壞空必經的一個階段,所以世界上常常有這些灾難;灾難也就是要治理人一切心裏的病,人的貪瞋痴病一多了,天灾人禍也就多了;這也就是一種因果循環報應,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帝堯代天宣化、爲國教民,希望把這灾難消弭于無形。可是當時洪水猛獸爲患,洪水倒流,漫溢中國大陸;于是水族中蛇龍等大爬蟲,都跟著洪水把人民所居的地方占據了。人民沒有固定的住所,低地的人在樹上架起一個個的窠巢,高地的人在山上打成一排排的窟窿。可是這都不是究竟的辦法。
由于猛獸這種怪物,到處吃人,而洪水也到處把人淹死,于是帝堯就命令鯀去治水;鯀是他座下一個大臣,非常聰明,也很有獨到的智慧。但是鯀大概不想把這個後患永遠斷絕了,也是有點懶惰,有點敷衍了事,茍且塞責,所以他不用疏導的辦法,而用堵塞的方法。堵塞的方法只能敷衍一時,而不是長治久安的辦法,所以治了九年,也沒有什麽功勞;就是把這兒堵上了,那個地方又决口,把那兒堵上,這兒又决口了,無濟于事,隨治就隨决口。因爲無濟于事,那時候或者因爲淹死很多人,對國家有所損傷,帝堯就把他殺了;殺了之後,又繼續用他的兒子禹,來代父立功贖罪。
大禹治水就不那麽懶惰了,他甚至是覺也不睡,飯也不吃,兢兢業業地專心來治水。他因爲父親治水無功被殺了,爲了要替父贖罪,于是就什麽都忘了。他治水的時候,家裏有太太、也有兒子,這個兒子就是啓,啓剛出生,常常在家裏哭──“啓咕咕而泣”;可是禹王治水,治得“三過其門而不入”──從家門口過了三次,也沒有進到家裏去,即使聽著他這個新生的兒子在家裏呱呱哭,也不理。
從這一點,我們設身處地一想,就可想而知,禹王治水,是把精神完全放到治水上,其他什麽事情也不管了。我們想一想,新生一個兒子,他能聽見兒子的哭聲也不進去看一看;由這一點,我們就知道,禹王不像他父親那麽懶惰,那麽敷衍了事,茍且塞責,他是真正要爲父親贖罪,所以帶罪立功。他治水十三年,把水治好了,以後老百姓不再受水的灾難,也把猛獸都驅到山林裏去了。
帝堯關心國家大事,所以要尋訪一個賢人來繼承帝位;他先到巢父那兒,巢父住在樹上,不是蓋個房子,根本只是蓄個窩,就像小鳥,所以叫巢父;其實他真的名字叫什麽,沒有人知道,巢父是旁人給他取的一個外號。巢父在樹上蓄窩,住在那兒,一切身外之物,什麽也不要。帝堯一看,這個人是這麽樣沒有貪心,這麽樣潔身自愛,住在樹上不貪求世間一切的享受,這個人若做皇帝,一定會爲老百姓著想;就親身到他那兒,和他商量,請他出來做皇帝。帝堯這種思想,可以說是沒有人可比的,沒有哪一個皇帝,自己做了皇帝,又去訪賢人,自己讓出皇帝位來,叫旁人來做皇帝;這是人所不能及的地方。
可是巢父一聽他這樣講,就覺得受了委曲似的;他是這樣不貪的一個人,帝堯却用天下來誘惑他!于是就悶悶不樂,心裏不太高興,對帝堯說:“你另找旁人去,我不做這個!”就跑到河邊去洗耳朵,覺得聽了這個話,把耳朵都給邋遢、弄髒了。這時他的好朋友許由牽著一條牛,要來飲水,走到他旁邊,問他說:“唉,巢大哥,你幹什麽洗耳朵?你耳朵怎麽了?”巢父就說:“方才帝堯真無聊,我正在樹上睡覺,他來了,就很討厭的要把天下送給我。我聽了這話,覺得耳朵都給弄污濁了,邋遢了我的耳朵,所以要洗一洗。”許由說:“喔,你耳朵肮髒,用河水來洗,這個水也髒了,那我的牛也不能喝這水了!”于是就牽著牛到上游去,讓牛在上游喝水。
古人的思想是這樣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語;我們現在的人要是聽見這種作風,就會說:“唉!這兩個人真是愚不可及!”其實這兩個人真是有大智慧,只不過我們太愚痴了,不認識有智慧的人。這是形容古來的人,連天下都不要,何况是其他身外之物呢?
以後,帝堯念念不忘要把天下送給旁人,于是就訪舜于畎畝之中;從畎畝之中,把大舜請回去幫他做宰臣,一方面教導他怎樣發政施仁,一方面也互相學習。等到他覺得大舜真是可以以天下相托了,在他沒有死之前,就把帝位讓給大舜,幷不是死了之後才讓;要是死了之後才讓,那就不算讓;他沒死之前就已經决定把帝位交給大舜了。
帝堯做了一百年的皇帝;他做皇帝,純粹是爲國爲民,所以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締造大同世界,提倡天下爲公,使老百姓都安居樂業,豐衣足食,沒有什麽饑渴的痛苦。在中國的帝王來講,他是最好的一個皇帝。所以說:
選賢與能,聰明絕對:他選擇有賢德和才能的人;他的聰明是沒有人可以比的,“絕對”就是沒有可以和他比的。
其智如神,德政廣被:他的智慧就像神的,不會做顛倒的事情,不會做不合法的事情;他所行的政事,都是有德于民、有功于世,有利于天下的。
性具仁慈,有教無類:他本性非常仁慈,是沒有敵我的,和誰都是一視同仁,一律平等。
真正爲國,脫袍讓位:他真正是爲國家謀幸福的。他把帝位揖讓給賢能的人,所以說:“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這是一個天下爲公的太平盛世。
又說偈曰
大仁大智大慈悲:帝堯有大智慧、大慈悲。
德配天地衆望歸:他的道德配天配地,衆望所歸。
夙興夜寐謀幸福:他早起晚睡,爲國家謀太平,爲百姓謀幸福。
禮賢下士求至真:他能禮賢下士,求最好,最賢而有德,最真心爲國的人。
勞心忘我利萬物:他身心爲百姓謀幸福,忘却自己的疲勞。
推己及人救蒸民:他能推己及人,救一般老百姓。
偉哉帝堯坦蕩蕩:帝堯是一個大公無私,至正不偏,坦坦蕩蕩的人。
欽明文思聖中魁:他是個真正明白的人,他的學問及思想都值得做我們的榜樣;是一個很偉大的聖人。
◎宣化上人講述于一九八七年十月二十四日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