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法華特論) 第十七(安住品)-安樂行品
Автор: drake kag
Загружено: 8 апр.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05 просмотров
#法華特論,#達庵居士,#馮寶瑛,#達庵大闍黎著,
#達庵大闍黎,#法華特論自序,#法華經 ,
#法華特論17,#安住品,#安樂行品,#初發心菩薩,#發願勸持是經,
第十七,(安住品)
安樂型品。
此品為初發心菩薩,
宣說法華經之楷模;
因前品諸機,
紛紛發願勸持是經,
而加持力薄者難收大效,
不可不先求住心之道,
以植其基也。重在安住四法,
故名安住品。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諸菩薩能發大願,
於當來惡世,護持讀說是法華經,
事屬希有!但須具何等基礎,
乃堪宣說?
佛言: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
文殊為諸佛之師,深悉弘揚法華,
全憑運用菩提大心;
真與三昧境界相應者,
化度自然適宜。若基礎未立,
須依三昧耶戒附屬條文,
隨時檢點;一一純熟與條文無違,
庶能安住其心,
而有宣說法華資格。
必求釋尊金口親宣者,
俾大眾知所注意也。
釋尊所說四法,分詳如下:,
一者,修正行,謂兩種親近處。
云何第一親近處?在離惡熏習:
一不親近權貴;二不親近外道;
三不親近世俗文章;
四不親近一切兇戲;
五不親近屠夫畜販;
六不親近聲聞四眾;
七不親近女人;
八不親近非男;
九不親近沙彌小兒。
然此中有來問法者,
皆隨宜與說,無所希求;
而為女人說法不起慾念,
不露齒笑,不現胸臆;
若入俗家,不與處女寡婦等共語;
一人獨入,尤須一心念佛;
常好坐禪,閑處攝心。
云何第二親近處?
在觀大空:知一切如實相,
不倒不動不轉,不生不出不起,
無名無相,無礙無障,
無量無邊,都無所有,
但以因緣現。
此兩種親近處,總名菩薩正行;
初淺後深。淺者志在調伏習氣;
深者志在融會性體。
習氣甚多,要因對象煽起。
不應親近之對象,略分九種;
性體未融,姑作避境之舉。
若能融歸大空,
恆與三昧耶戒相應;
則固不須避境;
任何對象當前,俱不能為害耳。
第一,親近處重攝心。權貴,
如國王大臣等;位高勢大,
喜怒無恆,每挾其權力以凌人。
外道,統攝未知正道之輩;
分別二見執著不捨,世俗文章,
總括一切戲論之作;
增人妄想,亂人正志,
不惟消耗有用光陰已也。
一切兇戲,帶殺害性。
屠夫畜販,或直接殺生,
或間接害物。聲聞四眾,
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雖勝外道,究滯化城;
焦芽敗種,等同廢物。
女人之身,對未能淨心之男眾,
牽引力極大。
非男五種(內分天閹人犍嫉妒
忽變半月見對法論八等),
或失丈夫氣概;或具女子作用。
沙彌小兒,童稚無知,見識未定。
凡此種種,若與親近;
阿賴耶識隱受熏習,惑業增長;
皆菩提心之障礙。
然所謂不親近者,
只因自力未到不動境界,
恐被惡業轉移耳;
非拒絕此輩不與相見。
此輩苟來問法,必隨宜示以真理;
或權或實,不離一乘正旨;
亦不希求其必接受也。
至對女人說法,尤須嚴肅,
不容苟且;一涉放逸,過失叢生;
最好不入處女寡婦之家;
入亦不敢共語,以杜流弊;
心心念佛,不敢他緣;
則未見性者入俗之權法也。
坐禪攝心,斯平日修正行之常課矣。
第二,親近處重顯體。
體本絕無所有,實相如如;
名為大空,一相不立之義也。
由攝心而觀如實大空;
知一切相無非幻影,隨緣偶現;
眾生只憑局部經驗所得,
以不正之理路武斷是非;
謂之顛倒見。
乃至小乘自詡非常,惟苦,
無我,不淨,為正道;
猶是顛倒。必的的明心見性,
方稱究竟不倒。不動者,
深見本體,
不被顛倒事所搖動也。
不轉者,功行堅固,
不復退轉也。
生滅出入起伏諸相對法,
或名或相,無非符號施設;
性遍一切,而非有實質;
故曰無礙無障,無量無邊;
因緣牽引故,則隨時表現。
二者,防過失:
一不說他人是非;
二不毀訾三乘經典;
三不輕慢餘法師;
四對聲聞人不揚其短,
不贊其美,不生怨嫌;
五對來問者不以小乘答,
但以大乘說,令得一切種智。
真實明心見性,不妨隨緣贊毀;
總以遮情表德作手眼,
絕無情執參雜其間。攝心未純,
言動每淪過失;
初心菩薩為預防故,
遂有第二安住之方。
中分五事:
一不說他人是非者,
本性未復而計較是非,
輒增塵相纏縛;心性隱沒滋甚;
宗門所謂“才有是非紛然失心,”
同此義也。
二不毀訾三乘經典者,
三乘雖屬權教,要能作一乘預科;
鈍根所不可少;
若不解方便之道,一味毀訾,
將使鈍根退失求道之心;
不啻驅其走入一闡提路。
三不輕慢諸餘法師者,
謂一切未會深旨之法師,
雖得少為足,將淺作深,
不能引人上一乘正軌;
然於三乘教不無補助之處;
若加以輕慢,
自己先墮增上慢之過矣。
四對聲聞人不揚其短
不贊其美不生怨嫌者,
聲聞人以持戒為主;心性未了,
而欲持戒無失,其事極難;
是故短處時時被發露;
此須體恤其艱,勿揚於眾;
然此道實非究竟;
此輩行者縱有一得之長,
亦不應讚美,
藉免獎勵“不了義”之失;
至此等根機,不易遽變,
勿以其甘心權教而怨嫌之。
五對來問不以小乘答但以
大乘說令得一切種智者,
以一切種智接引學者之大乘,
即是一乘法;提倡法華,
恆以此旨為正宗;
有來問道,所答必勿離宗;
若來機惟慕小乘不求高尚者,
任其退席可耳。
三者,善教化,以四事自檢:
一以質直心宣說是經,
常舍嫉妒恚慢諂誑邪偽輕蔑諸行;
二對三乘四眾說法,
不得率爾破斥,令其懊悔;
三不應戲論諸法,有所諍競;
四於一切眾生平等說法,
適可而止,雖愛廣聞者亦不為多說。
具諸善巧方便,
得好同學,共持法華。
一乘以常轉法輪為心;
初機菩薩施此教化,
雖不能與見性精熟者比倫;
要可以四事自檢,而為眾宣說。
質直心者,稱性迳行,
不落分別;所有委曲不正行法,
如對他人起嫉妒乃至輕蔑等等,
皆應時自檢察不令存在;
一有存在,本性變沒;
雖口說是經,而法流不通,
效率殊少。三乘之道,
雖不了義;鈍根四眾,
仍須賴以遮情;遽加破斥,
徒令彼輩進退失據,一無所成;
要須俯就機宜,
方便引入一切種智耳。
爭競由不諒解對方立場而起;
淺學之人自以為粗境為是,
執為戲論;一乘行者知其弱點所在,
未能開其所知障,則姑縱之;
禪宗所謂“若實不相應合掌令歡喜,
”蓋不應與彼輩同一見識,
必欲爭論求勝也。最高法理,
當機能企及者,
自應方便演為言說以開示之;
若舉一隅不能以三隅反,不必再說;
說亦只令彼輩從意識展轉攀緣,
不得相應,故說法以簡要為主;
雖遇好學之人,
唯許於提要外令其自行參究,
俾真實啟悟;不應多說。
具此四事以教化眾生,
庶稱方便善巧;
可以接引當機,
相與共揚法華經也。
四者,恆慈悲,略分兩類:
一對大乘人,常以慈心攝之;
二對非大乘人,兼以悲心攝之。
不論在家出家,均導以法華妙旨;
其人雖不接受,亦許種一遠因;
及己成佛,乃以神通智慧調練之。
具此慈悲者,說法能普利眾生;
常為四眾,國王,大臣,梵志,
居士等之,所供養讚歎;
虛空諸天為聽法故,亦常隨侍;
所在處有來問者,
諸天恒晝夜擁護,
能令聽者皆得歡喜。
所以者何?
此經是三世諸佛共加持故。
諸佛之化度眾生,
恆以大慈大悲行之:
尤以大慈為主,
蓋即攝受一切之普賢心,
為一乘法之根本也。
權教雖云普度眾生,
然未與普賢心相應;
只從粗跡行其慈愛,
所得等於人天小果;
宣說法華之人,
須常依三昧耶戒起此心;
對於大乘人但知不了義者,
恆施以此種法流,
導入一乘真實之境。
若一向唯習小乘外道之輩,
不解大乘為何事;
則兼施以大悲,
隨機示以殊勝教法,
在在不失法華宗旨。
當機或在家或出家,平等攝化;
其人縱不信解此道,
隱隱中已潛起菩提種子矣。
因地菩薩其事如是;及證佛果,
則直運神通智慧大用,
示以種種不思議瑞相以導之;
向之隱種遠因者,
爾時皆能接受加持,
心頓清淨,得蒙授記也。
四安住法以“恆慈悲”為骨髓;
若先達此旨,則以上修正行,
防過失,善教化,不必多所修習,
自然言動中理,與之同符矣。
是故安住第四法,說經之效極大;
眾生實受其利;
所有比丘比丘尼乃至梵志居士,
皆應供養讚歎;
空居諸天如梵王等,無不來侍聽;
在在處處為作護法;
道場有所擁護,
一切聽法者皆得安心接受,
歡喜無礙;所以能獲諸天擁護,
以說經者確與一乘宗旨相應;
一言一句無非在三世諸佛
共同加持之中;
所發聲音恆為諸佛法流所寓;
宜接受者得益無量。
復次,文殊師利,
是經於無量國中,
名字尚不得聞,
何況得見而受持讀誦者!
譬如轉輪聖王降伏諸國,
以田宅衣服像馬奴婢乃至
種種珍寶賞賜功臣;
獨髻中明珠不肯與人;
唯一至寶,非通常戰功所堪受故。
是經亦復如是。如來為三界法王,
弟子能秉法令對治魔障者,
為說諸經以利益之;
所謂禪定,解脫,無漏,
根力,乃至涅槃之城,皆恩物也。
但唯一至寶如法華者,
則不為說。
然轉輪聖王於特殊功勳,
不惜以髻珠賜之;
如來於一乘根器,
則願以法華授之。
是經為一切如來秘密之藏,
諸經中最;
諸佛長夜守護,不妄宣說;
今日緣熟,我乃演之。
名能引性,深者必得佛加持,
而後有效。然鈍根雖得加持,
亦不能引起佛性;無明太重故。
根機已不相及,
而遽與提法華之名,
殊少裨益;此無量國中,
所以不聞是經名字也。
至法華妙相,更非緣熟不演;
受持讀誦,須待聞見後行之;
故曰何況得見而受持讀誦。
轉輪聖王視臣下功勳大小而頒賞;
頂上髻珠乃無價寶,
得之則受用如意;
然非具特殊功勳,則無獲得資格;
此借俗諦以襯法華之不易聞見也。
三乘教中,
禪定解脫無漏根力乃至涅槃,
只與世俗田宅,衣服,像馬,
奴婢乃至,種種珍寶比倫;
惟髻珠始堪譬喻,法華而已。
最高佛性,
非得如來三密加持力,
不能開顯其大用者,
名曰如來秘密之藏;
與顯教諸經不同。長夜守護者,
隱隱之中恆常護念之也。
非機不傳,故不妄宣說。
今日之得開演勝相,
乃適遇機緣成熟而然;
最宜珍重!
論曰:四種安住法,
前二為比丘,初發大心者言之,
(見偈語)。後二則通於在家;
而以慈悲為根本,教化為方便。
一乘所以高出三乘之上,
內心能顯出真實佛性,
恆與大慈大悲相應也。
然恆慈悲而不善教化,
則度生之力不全;
是故安住後二,為行者必具功夫。
安住既熟,任運言動,
自與前二不相違;不必如比丘,
多兩類戒行作預科也。
有當注意者,第一安住法,
雖為比丘說,而於聲聞四眾,
不許親近。
經文詳雲:“又不親近,
聲聞,比丘,比丘尼,
優婆塞,優婆夷;亦不問訊;
若於房中,若經行處,
若在講堂,不共住止;
或時來者,隨宜說法,
無所希求。”
良由此輩為焦芽敗種;
已發大心之比丘,則與菩薩為伍;
若仍與問訊,乃至共住;
蒙其消極氣習,反增一乘障礙;
故須遠之;但有來見者,
卻勿拒絕;隨宜示以一乘大道,
藉表慈悲本懷;此輩無明深厚,
不必希求其信解;
雖知鈍根不能信解,
仍不導以小乘;
對呆守小乘之人,不加毀譽,
亦不輕慢;宣揚法華,理應如是;
此則第二安住法之條目也。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