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系聰明心理學
Автор: 心靈偵探洪仲清
Загружено: 19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6 просмотров
我好像總在等別人愛我,卻忘了自己值得被愛
.
#自我耗損(Ego Depletion)
是指因資源消耗導致自我控制或自我調節能力下降。我們的資源由大腦的必需能源葡萄糖(glucose),提供我們所需能量和維持集中力、意志力。與透過食物補充能量一樣,精神能量也有容量限制,需要適當的「數值管理」。
人的精神能量可以比作電池,無論是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只要關注和集中,精神能量就開始消耗。如果超越單純的關注,進行具體思考、選擇、並做出決策,精神能量的消耗速度就會更快。但精神能量的容量是固定的,需要及時充電,只有攝取食物或睡覺等充分休息,才能重新補充精神能量。
如果達到自我耗損狀態,會根本什麼都做不了的精疲力竭,嚴重的情況下,即使吃好睡飽,仍然感覺疲憊不堪,可能會出現所謂的「Burn-out」現象。自我耗損與各種負面行為有很大關係,例如在草率之下做決定,或是出現攻擊性的衝動行為,例如平時溫和的人變得尖銳敏感,或是原本飲食控制中卻突然暴飲暴食。
不僅如此,自我耗損還會使人對固有觀念或偏見的影響更加脆弱,因為可以做出理性判斷的能量已經枯竭……
圍繞個人的環境因素也會促進自我耗損。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聽到、思考的所有活動都會消耗精神能量,特別是消耗量大的活動,例如不想做的事、硬著頭皮做的事、再累也得做的事、傷心難過還得強顏歡笑的事,這些讓我們自我耗損的速度更快。
#自我關愛
自我關愛(self-compassion)是「包容和理解自己痛苦和失敗」的能力。
接受了八周自我關愛訓練的參與者,與對照組相比,壓力和憂鬱症狀減輕,生活滿意度和感恩(gratitude)經驗增加。現有的研究還表明,自我關愛度高的人比較容易忍受拒絕,就算遇到失敗也不會過度否定自己,甚至更擅長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藉此實踐愛自己)。
具體來說,自我關愛具有三個特點。
第一個是「#善待自己」(self-kindness)。
善待自己是指無條件地理解和接受自己的缺點、界限、痛苦經歷的過程。善待自己並不包括「評價」或「當為(責任)」的概念。意即,對錯誤沒有判斷,也沒有「應該~做」的評判,只是原原本本地接受自己的樣子。
第二是「#普遍人性觀」(common humanity)。
我的失敗和痛苦並非只是我才有的特別經歷。雖然細節不同,但誰都會經歷不幸的事情,誰都會有侷限性。普遍人性觀就是作為同樣為人所經歷的認同感。如果領悟到這一點,就可以緩解現在的痛苦和不安的感覺。我們不是也經常安慰別人「沒關係,我也會那樣啊」、「人生在世誰都會有困難的時候」、「大家都是那樣過來的」。
第三個是「#正念」(mindfulness)。
正念與觀點的變化有關。不是以第一人稱的視角,而是以第三人稱觀察者的視角看待自己及所處的情況。
我們無法從苦惱中擺脫出來的原因之一,就是過於投入其中。如果深陷一個苦惱之中,視野自然會變窄,很容易覺得彷彿是世上所有問題的沉重負擔都壓在我身上。因此,我們需要與自己保持距離,退一步,才能更客觀地理解事態,冷靜地摸索解決方案。
#害怕被拒絕
心理學家發現,有些人對被拒絕特別敏感,因此提出「#拒絕敏感」(rejection sensitivity)。拒絕敏感性高的人有什麼特徵呢?
第一,會有預期不安的症狀。
拒絕敏感性高的人會不由自主高估自己被他人拒絕的可能性。因為「#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的作用,他會忽略自己的請求可能會得到應允的正面信號,選擇性只接受可能被拒絕的結果。既未肯定、也未否定的模糊信號,會偏向否定的方向解釋,甚至對方只是意圖不明的搖搖頭(可能只是伸展、或因為其他原因,有很多可能性),拒絕敏感性高的人也會當作那動作是對自己的拒絕。
甚至如果沒有合適的線索來判斷遭拒絕的可能性,就會自己製造理由。換句話說,這是在不知不覺中製造對方可以用來拒絕的藉口和理由,以掩飾自己不想承擔被拒絕帶來的壓力。
例如急需十萬元,在開口向對方借錢之前,會自己先幫對方想好拒絕的「藉口」,「他最近好像也沒什麼錢」、「如果借給我,他會不會就沒錢用了?」、「他從沒借錢給我過,會相信我嗎?」……這些想法。
第二,拒絕敏感性高的人在經歷拒絕時,會表現出過度的負面反應。
被拒絕的場面會一直縈繞在腦海中、心理痛苦持續、感覺信心萎縮和壓力,很難擺脫悲傷和憂鬱的心情,嚴重時還會把原因歸咎於自己而自我指責。對於害怕拒絕的人來說,拒絕是一次可怕的災難,不會想再經歷第二次。
如果對方欣然答應請求,一切就沒問題了嗎?
弔詭的是,拒絕敏感性高的人,對於對方的承諾並不會輕易相信是「欣然同意」,因為他們心裡已經先認定會被拒絕,所以反而很難接受被應允的事實。因此,拒絕敏感性高的人會表現出不斷想確認的樣子,不斷懷疑對方是開玩笑地還是真心接受請求。
害怕被拒絕的人認為,對方的拒絕就等於否定自己的人格。但是越有這種感覺,就越有必要好好想想對方為什麼拒絕。
拒絕其實是很一般的行為,別人可以拒絕你,當然你也可以拒絕別人。
人本來就會拒絕和被拒絕,但這並不會動搖一直以來構築的緣分。反過來說,能夠相互拒絕的關係才是健康的關係。
#情緒意識明確性
心理學中有「#情緒澄清」(Emotional Clarity)的概念,代表能夠正確認識自己或他人的情緒,並向他人有效解釋的能力。
情緒澄清發生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情緒的「監測/注意階段」,在這個階段持續關注自己的情緒,充分感知和感受內心的變化或流向,集中於伴隨心靈變化出現的身體變化的階段。
接下來就會進入明確定義自己感受的階段,這是將自己的情緒狀態明確地「範疇化」和「#標籤化」(labeling)的過程。
每個人對情緒認識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有些人重視情緒的經驗,但另一些人卻無視自己的情緒狀態,放任發洩。
我們之所以要關注情緒的明確性,是因為認識情緒的經驗與減少不安、減少憂鬱、增進幸福等各種積極指標有著密切的關聯。
例如,情緒意識明確有決定我們應對壓力方法的作用。清楚認識到自己情緒狀態的人,即使感覺到負面情緒,也不會過於不安。因為知道情緒變化的原因,所以可以有效地制定計畫並實踐如何應對。
情緒意識明確的人,在經歷壓力時,傾向於選擇積極解決,或請求周圍的幫助,集中於消除壓力發生原因本身。不能明確意識自己情緒的人,會持續處於負面情緒、身體不適、適應能力下降、低彈性和自尊感等不良心理健康狀況。
為了理解和接受情緒,最重要的是「情緒表達訓練」,簡單來說,閉上眼睛,集中精力思考現在是什麼心情,這種練習會很有幫助。以自己的情緒為主題寫作或畫畫等,以具體形態表現的行動也很好。
除此之外,可以寫下各種情緒,再回想一下自己體驗各種情緒的過去/現在有什麼不同,在什麼場所、遇到什麼事件等,記住身體的感覺,這對改善情緒意識也很有效果。
#有些人要求我 #宋尚緯
⠀
有些人要求我
過點體面的生活
譬如問我
你為什麼不反抗呢
如果是我,我會
讓自己成為銳利的刺
他們這麼說著
一邊舉起自己朝我刺來
⠀
有些人要求我
有病得治,得吃藥
得接受大家的好意
憂鬱也要憂鬱得體面一些
才能夠得到大家的同情
你為什麼不振作呢
他們這麼問我,但自己
也沒有要振作的意思
⠀
有些人要求我
在傷心的時候,要說些快樂的事
「你把自己的不堪
都放在大家的面前
誰還會愛你」
我沒有要誰愛我
我只想要傷心時
能坦白自己的傷心
像花到了花期
就會盛開
⠀
有些人告訴我
你是值得的
但他們的行為告訴我
我是不值得的
這個世界的開關
握在那些開心的人手上
握在那些有錢的人手上
不開心的人
連語言都會被限制
沒有錢的人
連生病都不被允許
⠀
有些人活得像是一棵樹
所有的鑿痕
隨著成長而變得越來越大
有些人活得像一片湖
那些痛苦
都沉在最深最底的地方
有些人則是一團火
火都點在他人身上
.
討論書籍:
《#大人系聰明心理學》
50個趣味心理學培養成長心態,找回生活掌控感
.
作者:#許用會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