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善導淨土教理特色(十二之十集)丨淨土宗
Автор: 淨土宗香港一分會 HKPureIand1
Загружено: 17 янв. 2022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48 просмотров
善導淨土教理特色(十二之十集)
慧淨法師
接下來,看第二個主題“眾生觀”。
眾生觀──九品皆凡,凡夫入報
善導大師淨土教理思想的另一基礎,即是在於對眾生的觀點,這從五部九卷所流露的心境就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來。
善導大師是把所有的人都看作是凡夫,是罪業生死凡夫,乃至是常沒眾生的凡夫。同時,進一步主張凡夫念佛往生彌陀報土,這就是“凡夫入報”。
➮ 第一個主題,是善導大師的“念佛觀”,也就是“本願稱名”。
➮ 第二個主題,是善導大師的“眾生觀”,也就是“凡夫入報”。
這兩個,是善導大師思想的核心,這兩個拿掉其中一個,就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也就沒有善導大師的思想特色。“本願稱名”是善導大師盡他的生命在強調提倡的;“凡夫入報”也是善導大師聲嘶力竭在糾正錯誤解釋《觀無量壽經》的地方。
“本願稱名、凡夫入報”是傳承於道綽、曇鸞、龍樹、天親,乃至淨土三經一貫的法脈,又加上他對教理的深入,以及自己的宗教修行的見證體驗,同時又加上當時內外教界的背景所淬鍊出來的思想,這個思想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的本懷。所以“本願稱名、凡夫入報”就是善導大師教理思想的核心、根本,也是特色的地方,是善導大師盡一輩子專一而積極在弘揚的。所以前面這兩個主題——“念佛觀”、“眾生觀”是善導大師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們眾生命脈的地方。也就是說,我們是什麼樣的眾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這樣的我們、這樣的人,要怎麼離開苦惱世界?要怎樣往生彌陀報土?這些都是善導大師最根本要顯明的。
這裏有幾段偈語:
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456頁)
這是《觀經四帖疏》最前面“歸三寶偈”的文句。善導大師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之後就寫下了十四行的偈語,每一行四句,每一句五個字。“道俗時眾等,各發無上心”是歸三寶偈最前面兩句。
善導大師呼喚道俗,所謂“道”就出家眾,出家眾包含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以及式叉摩那;“俗”就是在家二眾:優婆塞、優婆夷。“時眾”,當時的大眾。“道俗時眾等”就涵蓋那個時代的有修行、沒修行,以及現在到未來,乃至法滅之後的眾生統統包含在裏面。
“各發無上心”,“無上心”是大乘法門的基本,如果不發無上心就不是大乘法門。“無上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有這個心,進一步行菩薩道,如果根機鋭利,道業有進無退,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就能夠成佛。換句話說,如果不是利根,道業又退了的話,成佛就遙遙無期。
所以,不管聖道門或淨土門都要發無上心、成佛的心。菩提心歸納有二種:聖道門的菩提心與淨土門的菩提心。淨土門的菩提心就是願生極樂世界的心,因此淨土宗“迴向偈”就說“同發菩提心”。所以,雖然名相一樣,但是內涵不一樣。
待續.....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