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
Автор: 淨觀
Загружено: 3 сент. 202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578 просмотров
在《了凡四訓》裡面有講到一個故事,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了解一般凡夫和聖賢人,對於善的見解標準是不一樣的。在春秋時代,有些犯罪或犯法的人,會被分配到大官員家裡服勞役。如果有人肯出錢把他贖回來,就等於替他繳罰金,那個人就可以恢復自由之身,這是一樁好事,官府也獎勵社會上有錢人士能多做好事,幫助這些人改過自新,恢復自由而後重新作人。
當時,孔子有一位學生名叫子貢,他發心用錢從大官員家裡贖回一個犯人,官府就要給他獎勵,但子貢卻不肯接受這種獎勵。依一般人的想法,做好事不要別人稱讚獎勵,這是很清高、很難得的啊!但是孔子知道這件事以後,卻責備他說:「你做錯了!」
為什麼孔子說他做錯呢?因為聖人的眼光,所見的是整個社會,希望社會可以建立很好的風俗習慣和道德規範。聖人的教導是普遍為老百姓建立的,並不是單為一個人。如果就個人來說,子貢這種的做法是很難得的;但是孔子向他解釋,當時的社會貧窮人比較多,有錢的人很少,官府的獎勵對一般老百姓有鼓舞、激勵的作用。今天你不肯接受獎勵,大家說你是一個好人,反過來說,接受獎勵就是不清廉的行為,以後若有人做這種好事而官府也有獎勵時,他也會跟著你不敢接受,如果接受獎勵,別人就會說他是為了獎勵才這麼做。
漸漸的大家就都不肯再做這種好事,這樣官府所定的好制度,就會被破壞掉了。社會上好的風俗習慣,也會破壞掉,所以如果要鼓勵一般人都行善事,子貢應當要接受官府的獎勵。這樣做並不是為了個人,而是為了鼓勵社會大眾多行善事,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是聖人跟一般凡夫見解不同的地方。聖人的眼光看得比較遠、比較廣,所重視的是利益整個社會大眾的層面。
孔子還有一個學生名叫子路,子路有一天在路上看到一個人跌落河裡,快要被淹死了,子路就趕緊把他救上來,這個人很感激就牽一頭牛要送給子路感謝他的救命之恩,子路很歡喜的接受了。孔子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很歡喜的讚歎子路說:「從今以後,若有人遭難時,就會有很多人發心去救助,為什麼呢?因為被救的人會感恩送禮;救難的人會接受感謝,這樣就能夠鼓勵大家救助災難,也能夠鼓勵大家知恩報恩。」
從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沒有接受獎勵,是比較優秀;子路接受報答好像比較差,可是孔子的看法正好相反。他讚歎子路接受牛的謝禮,卻不認同子貢不接受獎勵,由此可知,依聖人的眼光論善與不善,不是只看對現在的影響,而是看對未來久遠的影響。不是只論對個人的好或壞,而是論對全天下人的利與弊。因此如果知道他人少欲知足,隨順他的意願,不去讚歎他,這是開緣不犯戒,但是這並不一定是最好的做法。
最好是稱讚人或是被稱讚的人都能夠把眼光放遠一點,以利益大眾的眼光來行事,不要只顧到個人的個性,最好能像佛的大功德一樣,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有機會修隨喜讚歎,成就普賢十大願王的功德,迴向一切眾生都能同生極樂國。
-- 道證法師開示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