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与生产力水平:剩余价值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资本论》原著解析P15
Автор: 两粒车厘子
Загружено: 24 нояб.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92 просмотра
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与生产力水平:剩余价值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资本论》原著解析P15
在《资本论》中,工作日长度、劳动强度和生产力水平是决定剩余价值量变化的关键因素。
工作日长度
• 工作日是指工人一天内劳动的时间。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工作日越长,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为剩余价值是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延长工作日直接增加了剩余劳动时间。例如,原本工作日是8小时,其中4小时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4小时是剩余劳动时间。如果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变为6小时,剩余价值量相应增加。
劳动强度
• 劳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劳动的紧张程度和繁重程度。提高劳动强度意味着工人在相同时间内付出了更多的劳动量。这实际上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劳动的密度来生产更多的价值。例如,工人原本在1小时内生产10件产品,提高劳动强度后能生产15件产品,这就使得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增加,从而增加剩余价值量。
生产力水平
• 生产力水平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影响剩余价值量。当生产力提高时,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如果工人的工资不变(即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那么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剩余劳动时间会相对增加,进而剩余价值量增加。例如,生产某商品原来需要5小时,价值为50元,其中工人工资对应的必要劳动时间为2小时,价值20元,剩余价值30元。当生产力提高,生产该商品只需3小时,若工资对应的价值仍为20元,剩余价值就变为30元(商品总价值变为30 + 20 =50元)。
这三个因素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剩余价值量的变化,并且资本家会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这些因素,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