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思维】解鎖一個新領域!認知語言學,“當你說一個女人是小姐的時候,不管她是不是,都已經是了”
Автор: 野路子人類學研究室
Загружено: 15 мар. 202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00 просмотров
本期主要介紹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的認知語言學作品《別想那只大象》, 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Know Your Values and Frame the Debate。本書由閭佳翻譯,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2022年重印。
框架(frame):認知無意識(cognitive unconscious)的環節,是我們大腦裡無法有意識地訪問,只能根據其結果來認識的結構。我們所謂的常識就是由無意識框架所產生的無意識的、自發的、毫不費力的推論。
別想那只大象(don't think of an elephant):當你在否定一種框架的時候,同樣也是在啟動該框架。否定框架不僅會啟動框架,而且處於啟動狀態的框架越多,它就越強大。如果你使用對方的語言和框架來否定對方,就啟動了他們的框架,從而破壞了自己的觀點。正確的做法是使用自己的語言,同時避免重複對方所使用的語言。
低認知(hypo-cognition):一種缺乏所需概念,缺少能用一兩個詞喚起相對簡單的固定框架的狀態。來自人類學家兼心理治療師鮑勃·利維(Bob Levy)於20世紀50年代在塔希提島所做的關於“悲痛”的研究。他發現當地人能夠感受悲痛,並親身經歷悲痛,但在語言中卻沒有相關概念和名稱,也沒有相應疏導悲痛的方式和意識,直接導致當地人自殺的頻繁發生。
雙重概念論(biconceptualism):許多人在生活中的不同領域,奉行著不同且不一致的道德體系。雙重概念論是一個關於大腦的事實,互相矛盾的觀念形成不同的腦回路,當其中一條腦回路活躍,另一條就相應關閉了。這就使得針對不同的具體議題,負責不同價值觀的大腦回路無意識地來回切換。通常,這些持雙重概念論的選民是競選所關注的重點目標。
系統性因果關係(systemic causation):直接因果關係就是將力直接運用到某人某事身上,使該人或該事產生變化。系統性因果關係無法直接被直接體驗到,語法系統中也缺乏對它的表述,從而導致系統性因果關係的事實遭到忽視。系統性因果關係可能需要多個成因,它可能是間接傳導的,也可能是概率性的,或者需要回饋機制。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