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見解不同而爭執不下 | 覺悟的人錯了 - 仁山法師
Автор: 到彼岸
Загружено: 22 ма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 348 просмотров
恭錄自無量壽經-207 • 仁山法師: 無量壽經 - 207 真實功德第三十一 〈如尼拘樹。覆蔭大...
兩個人因為見解不同。什麼見解?就說理解這某一句經法、某一句教義吧,理解不一樣於是爭執不下。
師兄弟兩個人,各自引經據典說得頭頭是道都不認輸。就拿我們常說的來爭空和有的問題。這師兄說:「我認為一切要萬法體性本空,什麼都是暫時存在的。」,那師弟說:「暫時存在也是存在說明還是有。」兩個人就各自引經據典開始一番辯論,誰也不肯讓步。辯著辯到有一點互不理解了。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固執呢!你才固執呢!還說我固執,來找師父了。師兄說了自己的觀點,問師父,我的看法對不對?師父就說:「你看的對的。」師兄很開心啊!我說的對的,師父都說了。師弟也不甘示弱,也是引經據典頭頭是道,師父,我說的對嗎?師父也說:「你說的也對的。」師弟也很高興。旁邊老和尚的侍者有點不理解了,師父,他們兩個明明矛盾,總得有一個對有一個錯吧!這是我們習慣性的思惟,就是不整一個人錯我們就不甘心,反正得有一個人錯,要不然咱們就誰都別想消停。師父就說了:「你也對的,你說的沒錯,我錯了。」就是你一定要找個人必須錯不可,誰錯呢?各位,覺悟的人錯了。
這一點常人難以理解,但是過去讀聖賢書,譬如儒家做學問的人就有這樣的說法,說什麼呢?「小人無過,君子常錯。」這小人怎麼會沒有過呢?他死不認錯哪裡會有過呢?渾身是毛病,從不回頭看一下自己,君子為什麼常錯呢?因為君子不斷反省
,所以君子在常錯中最終不錯,小人在無過中最終錯過,這道理一點都不難理解。菩薩們明瞭這一切所謂的觀點。什麼觀點啊!全是妄想!你還以為真有個東西可以執著啊!就包括佛說的一切法都明明說了。
《金剛經》上這麼講「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佛用了個很形象的比喻,什麼意思?佛告訴這些弟子們,我說的法就像過河用的船一樣,那筏就是船,到了對岸船尚且還要捨掉。你說不行!這船太寶貴了,我揹著上岸吧!前面沒河了,不用揹了,一定要用,船開回去,後面人還會用。或許你感興趣乘願再來度眾生,這船對未度之人是有用的,但是對已度之人就無須再執著了。法尚應捨,這個法就是佛所說的法,我們所謂的觀點,對於覺悟的聖者來講尚且不執著,何況其餘觀點呢。那說我們現在法也不執著了吧,我們現在還在船上,甚至於還沒上船,這個船是有必要加以選擇和利用的,但是我們要知道這個船的用途是什麼,船的唯一作用就是帶我們到彼岸去,至於這船長什麼樣問題不大,上哪一艘船,順其自然。遇到就上嘛!哪一艘船更好呢?前面那艘船好但是已經過去了,後面還有更好的你等得起嗎?眼前遇到的就是最好的。
對於佛法中所說的種種觀點,現在我們學佛的朋友常常也會產生這樣的困擾,舉個例子,譬如常常遇到不同的法門,這就是觀點不同,有參禪、有持咒、有念佛、有打坐,有人說這到底哪一種更好?沒有更好只有恰好。有人說參禪好,適合這個根機的,恰好!不適合這個根機的呢?未必好!我們所念佛最好。有人說我不適合念佛
那也沒關係,這裡所說的最好都是恰到好處的意思。這法不是用來比的,就好比這渡口的,這些船擺在那裡,它們不是在比,它們是等著渡人的。我們這些準備上船的旅客也得清醒清醒,我們是要坐船到對岸去的,不是在比我的船比你的船大,我的船比你的船好,你的船不如我的船怎樣。比來比去最後,開船的說:「你們還要走嗎?」不走的話你們留著,後邊還有更好的船,繼續在這邊鬥船吧!對於法的學習也是這樣,我們不是在裡面去分別計較,而是要學會運用,任何一法學會運用利益無窮,如果不會運用,就是把三藏十二部經典全部裝到腦子裡面,沒太大意義。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