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门琉璃厂
Автор: wei zheng
Загружено: 30 нояб. 2023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4 просмотра
明清时期,北京有二十座城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里九外七皇城四”。民国年间,又陆续增辟了和平门、建国门和复兴门。严格说来,“民国三门”不算城门,因为没有城台、城楼,更没有瓮城,只是在城墙上打开了一个通道,算是豁口。
别看只是开个豁口,但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民国,想办成这事并不容易。拿和平门来说,从京都市政公所提出计划到完工,竟然用了十几年。
民国三年(1914年),京都市政公所成立当年,就计划以新华门为起点修一条南北向的主干道,北与总统府(中南海)相连,南可直达厂甸、虎坊桥,既方便交通,又促进经济。不过,要修通这条路,就得在南城墙根的化石桥处开门洞,这就有点难办了。
帝制时代,沟通内外城,是皇权不能容忍的,经商办事不是绕正阳门,就是绕宣武门。到了民国,国门早已被打开,老百姓也盼着在南城墙开门,但正阳门一带的商人唯恐人们不绕路,影响生意,就散布舆论说,随意开凿城门会致“王气”泄露。袁世凯本人极其迷信,又在筹划称帝,便将此事否决了。
1918年,南、北新华街基本竣工,但由于化石桥处的城墙门洞未打通,街道未能实现贯通。陈独秀在《北京十大特色》中批评说:“一条很好的新华街的马路,修到城根便止住了。”
1924年底冯玉祥进京后,急于给新华街通电车的商会重提此事,冯欣然同意,交予京畿警备司令兼北京市政督办鹿钟麟办理。鹿曾驱逐溥仪出宫,行动力一流,他不仅调动部队,还亲自挥镐拆墙,在化石桥城墙处开辟了一个豁口。
豁口虽已打开,但要建设城门,还需进行设计及搭建桥梁等配套工程。1926年1月,京都市政公所重启和平门工程,并做了详细筹划,关键的经费问题由京汉铁路局负责,工程又进行了一年,到年底才完工。
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的两个门洞建成了,护城河上的混凝土桥也建成了,不过,主政北京的军阀变了,变成了“大帅”张作霖。
1927年初,举行落成典礼时,照片上的门楣匾额是“和平门”,但图片下的标题却写的是“兴华门”。此后的亲历者口述也说法不一,让这道门的命名有了多种说法。
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是,“和平”一词因为有影射昭和天皇之嫌得罪了日本人,被迫改成“兴华”,后来又有好事者跟“大帅”说,“兴华”跟李大钊的闺女李星华谐音,张作霖刚杀害了李大钊等革命者,岂能不心虚?就改回了和平门。
不过,研究者苏亚民通过查阅当年的《市政公告》证实,此门原本要叫“新华门”,以便与南、北新华街相衔接,但为了与中南海的新华门区别,又因为人们的厌战情绪,改为和平门,并请书法名家华世奎刻了匾。
大门开通之际,正值北伐军节节胜利,而北京人家门楣上多写“中正和平”,张作霖嫌“和平”与北伐军领袖蒋介石的“中正”之名有关联,就改为“兴华”。1928年奉军退却后,兴华门又改回和平门,原来的匾也安放回去,直到拆除城门为止。
和平门的开辟,使南、北新华街连为一体,为京城西侧添了一条与中轴线大体平行的副线,也为厂甸的繁华做出了很大贡献。
和平门以南,元代曾在这里开设官窑,烧制琉璃瓦,得名琉璃厂。明嘉靖年间修建外城后,官窑迁至现在的门头沟琉璃渠,但此地仍叫琉璃厂。清代,这里成了举子们备考的聚居地,读书人喜欢的古玩书肆也聚集于此。
民国六年(1917年),在琉璃厂与南新华街的交界处建起海王村公园,并开办厂甸庙会。厂甸庙会不仅是唯一的官办庙会,而且独秀于林,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著称,被称为“文市”。新开的和平门,使“逛厂甸”更为便利,摊贩也顺着南新华街两侧漫无边际地延展开来。据统计,北京当时人口尚不足200万,但厂甸庙会半个月之内,游客便可达数十万人次。
1958年5月,为改善北京交通,和平门的门洞拆除,形成宽70米的城墙豁口,豁口中间铺18米宽的沥青路面。1960年代修建地下铁道时,和平门东西城墙被拆除,但“和平门”之称,却以地名的形式保留下来,从此再无更改。
琉璃厂所在地区在辽代形成村落,称为海王村。明朝永乐初年迁都北京后,在此地设立工部所属五大厂(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之一的琉璃厂,故改为今名。
乾隆年间,琉璃厂的各处琉璃窑被迁往西山门头沟,外城居民即以原琉璃厂所留空地和神祠为依托,逐渐形成集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日,“雅至古书文物珍贵玩,俗至风车耍货糖葫芦,摊店相连,令人目不暇接”。民国以后的“厂甸”庙会就是以“海王村公园”为中心,成为一年一度最繁华热闹的地方。
1905年,清朝政府在琉璃厂建工艺品陈列所。1908年,在琉璃厂沟西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0年建电话局,同时填沟筑路(民国后成为南新华街),均占用原琉璃厂之地。1917年,琉璃厂被规划为永久性商业街,在工艺品陈列所周围的厂甸地区修筑围墙,在墙内铺设草坪、建造喷泉(水法池),取名“海王村公园”,为带有园林风味的市场。
琉璃厂所在地区在辽代形成村落,称为海王村。明朝永乐初年迁都北京后,在此地设立工部所属五大厂(神木厂,大木厂,黑窑厂,琉璃厂,台基厂)之一的琉璃厂,故改为今名。[1]当时琉璃厂的范围北至内城护城河西河沿,南至今北京师范大学位置。厂中央有一条自北向南的水沟,为内城泄水沟,也是琉璃窑的废水排水沟。清朝《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厂制东三门,西一门。街长里许,中有石桥。桥西北为公廨。东北门楼上为瞻云阁,即厂正门也。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以外,地基宏敞,树林茂密,浓荫万态,烟水一泓”[2]。文中所称的“街”即为后来的琉璃厂大街。琉璃厂外的空地被称为“厂甸”,清朝初年将灯市由内城的灯市口移至此。
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内城居民迁至外城。外地官员、举子从南方各省来京,多由外城广安门入城,就近居住于宣武门外一带,因此琉璃厂附近逐渐成为文人汇集之地,自发形成了古籍、书画、文物市场。此外琉璃厂内有土台,可以登高远眺,附近有金鱼池、孙公园等名胜,因此也成为外城游赏胜地之一。
乾隆年间,琉璃厂的各处琉璃窑被迁往西山门头沟,外城居民即以原琉璃厂所留空地和神祠为依托,逐渐形成集市。至编纂四库全书时,全国珍贵图书汇集北京,荐书者和编书者多居住于宣南(例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即在琉璃厂南不远的珠市口大街),所以琉璃厂大街成为北京最大的图书古玩街市,附近空地则仍为庙会场所。每年正月初一至十六日,“雅至古书文物珍贵玩,俗至风车耍货糖葫芦,摊店相连,令人目不暇接”[3]
1905年,清朝政府在琉璃厂建工艺品陈列所。1908年,在琉璃厂沟西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1910年建电话局,同时填沟筑路(民国后成为南新华街),均占用原琉璃厂之地。1917年,琉璃厂被规划为永久性商业街[4],在工艺品陈列所周围的厂甸地区修筑围墙,在墙内铺设草坪、建造喷泉,取名“海王村公园”,为带有园林风味的市场。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占领北平后,琉璃厂逐渐萧条。1950年代公私合营后,许多老店陆续消失。至1960年代,琉璃厂已经成为普通街道,仅保存了中国书店(邃雅斋)、荣宝斋等门市。1986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决定“恢复琉璃厂古文化街”,在琉璃厂东街和西街新建了一批仿古建筑,并将其划为步行街。厂甸庙会于1963年中断,2000年恢复举行。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