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德曼调停:抗战时期中日关系的关键转折点 | 和议几近成功,日方突然加码,导致和议失败 | 抗战时期的中日秘密会谈
Автор: Modern_野蛮人
Загружено: Дата премьеры: 9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40 просмотров
抗战期间中日秘密谈判的背景:
战争背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紧张,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日本策略调整:随着战争深入,日军补给线拉长,资源难以为继,日本从“速战”转向“相持”,希望通过和谈尽快结束战争。
国际形势:1939年欧战爆发,日本急于解决中国问题,以便争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中日秘密谈判的主要事件:
萱野长知谈判: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首相犬养毅派萱野长知秘密到中国商谈日本撤兵问题,但因军部反对未果。
宫崎龙介谈判: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首相近卫文磨请宫崎龙介赴华谈判,但因陆军强硬派反对,宫崎龙介在离日时被捕。
托德曼调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德国出面调停,是最广为人知的和平斡旋,也是仅有的一次中日政府直接出面、第三国政府正式涉入的和议。
托德曼调停的详细过程:
调停发起:淞沪战役期间,日本寻求德国调停以缓解国际压力,避免国际制裁。
国民政府的态度:蒋介石欢迎第三国斡旋停战,但对和议的利弊得失有顾虑,担心妥协并不能止战。
调停条件:日本提出包括内蒙古自治、华北非军事区等条件,蒋介石要求恢复战前状况。
调停失败:随着日军在华军事胜利,日本增加和议条件,最终导致调停失败。
托德曼调停失败的影响:
中德关系变化:德国改变对华政策,转而支持日本,召回在华军事顾问,中德关系从热络的高峰跌到冰冷的谷底。
日本政策调整:日本决定放弃与国民政府对话,转而扶植新的中央政权,导致中日间长期的僵局。
中日双方高层的主和派动向:
中国高层意见分歧:蒋介石对和议谨慎以对,党内高层存在主战和主和两派意见。
日本内部矛盾:东京方面,主战、主和两派意见相持不下,激烈的军事持续进行,但朝野各方纷纷投入对中国的诱降或和议。
中日和谈的持续尝试:
持续不断的和议:除了托德曼调停外,中日间还有多次秘而不宣的和议谈判,策划者包括日本军方、政府人员及“民间人士”。
蒋介石的策略:蒋介石对和议有坚持也有犹豫,但最终都以“悬崖勒马”收场,他强调抗战到底的方针绝不动摇。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