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留美幼童(上)》: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Автор: 流水浮舟
Загружено: 25 окт. 2020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814 просмотров
10年120人,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開風氣之先,卻遭逢時運不濟的遺憾。
聽書筆記
《留美幼童: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生》
作者:
錢鋼,上海大學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學者。
胡勁草,中國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編導。
概況:
從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官費留學生,遠涉重洋,留學美國,開啓了中國人留學海外的潮流。這批人的命運坎坷,他們中間,雖然有著名工程師詹天佑、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唐紹儀,但幼童中的大多數人默默無聞,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留美幼童計劃的誕生:
核心人物:容閎
1828年,出生在廣東香山;
1847年,前往美國求學,三年後耶魯大學畢業;
1855年,容閎懷着報效祖國的願望,回到中國,開始策劃幼童留美項目;
1860年,容閎冒險前往天京、向太平天國尋求合作;
1863年,容閎成爲曾國藩幕僚;
1871年8月5日,曾國藩、李鴻章聯名上奏,請派遣幼童留美,9月9日得到慈禧批准;
具體規劃:
在各省選拔10到15歲的聰穎幼童,每年選三十名,四年共選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美國留學。留學的期限長達十五年,期間,政府負責幼童的衣食住行等全部開銷。另外,政府還會資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大學畢業後在美遊學兩年。十五年後,這些留美幼童按年分批回國,聽候總理衙門使用,那個時候,“幼童”正值三十上下,正是年方力強、可以報效國家的時候。
留美幼童的歷程:
困難1:招生不順利,1870年代,風氣未開,人們看重科舉,把留洋看作異端,幼童中沒有八旗子弟、漢族高官子弟。
1872年開始,年齡在九歲到十五歲的少年,從上海登船出發,陸續前往美國。他們分成三五一組,直接寄宿到美國人家中。之後,他們被安排進入當地最好的公立學校,學習英語、數學和自然科學。
困難2:接觸西方世界的中國留學生,不再盲從中國那套價值觀,西化嚴重。
對策:清政府在美國設立留學事務局,教授幼童,中國傳統經典,和國內的基本蒙學課程;
收效:留學生參與美國家庭的祈禱、禮拜,還有學校的一般社交活動,他們當面頂撞留學事務局官員。甚至有人改信基督教,和美國人談起戀愛。
最終解決:清政府不滿意留學生未能進入軍事院校,決定中止“留美幼童”計劃。
1881年,總理衙門向皇帝呈遞了“奏請將出洋學生一律調回”的奏摺。同一天,上諭批准同意。原本長達十五年的留學計劃,在進行到第十年的時候半途夭折。“留美幼童”中,除了兩個人抗旨留美,其他人全都被迫中斷學業、回到了中國。
留美幼童的命運:
北洋系統:
有70個幼童被李鴻章分派到了北洋體系裏邊;這其中,有41人被分配到海軍系統,包括北洋水師、廣東水師、福建船政局、江南制造局和大沽魚雷局,成了中國最早的新式海軍軍官。
1883年8月23日,馬尾海戰爆發,僅僅半個小時,福建水師就全軍覆沒,船政學堂和造船廠被徹底轟毀。有六名留美幼童參加了這場海戰,四人陣亡,其中三人曾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
1894年9月17日,黃海海戰爆發, 不少剛剛邁入而立之年的留美幼童,死在戰場之上。“濟遠”艦上的沈壽昌,是甲午海戰中犧牲的第一人;“致遠”號的陳金揆,和鄧世昌一起落水犧牲;“廣丙”艦上的黃祖蓮,在激戰中中炮陣亡。
海軍體系外的知名人物:
1、詹天佑:京張鐵路設計師,耶魯大學鐵路與土木工程畢業生。
2、唐紹儀:肄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後,在天津的稅務衙門當翻譯。後來遠赴朝鮮,處理外交,與袁世凱相識, 1900年之後,他得到北洋大臣袁世凱的重用,成爲北洋大臣的外交負責人。1912年,唐紹儀促成南北議和,並出任中華民國的第一任國務總理。
1900年後的官派留學計劃:
1901年,清王朝開啓新政,鼓勵各省派學生出洋。一夜之間,風氣大開,八旗和高官的子弟一個個踊躍報名,唯恐不能出洋。
1904年末,曾爲留美幼童的中國駐美公使樑誠,向美國政府鄭重提出“減收庚子賠款”的要求;
1907年,“退還”庚子賠款的議案在美國國會正式通過,這些美元必須用於中國派遣學生留學美國,這就是“庚款留學計劃”和清華大學的由來。
1909年,第一批“庚款生”赴美,重新踏上了四十年前留美幼童的路線:他們在美國舊金山登陸,然後坐火車橫穿美國,下車的第一站是麻省的春田。
解讀 | 吳海雲,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博士,哈佛燕京訪問研究員。
播音 | 秋安
策劃編輯 | 袁博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