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 皆名第一清淨者|天因法師 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Автор: 以佛道聲 令一切聞
Загружено: 11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7 просмотров
…ೊ…ೊ…ೊ…ೊ…ೊ…ೊ…ೊ…ೊ
佛說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 李圓淨居士
梵網經菩薩戒本彙解〖上篇〗
(庚)初正述迹佛弘法 ┅從略┅
(庚)二方明以戒攝生 ┅從略┅
(己)次.偈頌.分三。初.頌舍那始授。二.頌釋迦轉授。三.勸信受奉持。義疏云。三序悉是此土釋迦所說.雜有經家之辭。
(庚)初誦舍那始授 ┅從略┅
(庚)二頌釋迦轉授 ┅從略┅
(庚)三勸信受奉持 ┅從略┅
(戊)二.正明樹下勸發.分二。初.經家敘事。二.釋迦自說。(己)初.經家敘事.分三。初.佛欲結戒。二.放光表瑞。三.大眾願聞 ┅從略┅
(己)二.釋迦自說.分三。初.舉自誦勸人。二.明放光因緣。三.勸大眾習學。
(庚)初舉自誦勸人 ┅從略┅
(庚)二明放光因緣 ┅從略┅
(庚)三勸大眾習學
是故大眾諸佛子.應受持.應讀誦.應善學。佛子諦聽。若受佛戒者。國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庶民.黃門.婬男.婬女.奴婢.八部鬼神.金剛神.畜生.乃至變化人。但解法師語.盡受得戒。皆名第一清淨者。
[合註]領納名受.堅執名持。口演其文為讀誦。躬行其事為善學。
(發隱)聞而不受.則聽不關心。受而不持.則已領還失。持而不誦.則守愚不諳其詳。誦而不學.則空言終何所益。功貴兼全.故曰四勸也。
[合註]黃門.此云不男。凡有五種。謂生.犍.變.妬.半。八部二解。或云。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五阿修羅.六迦樓羅.七緊那羅.八摩睺羅伽。或云。四天王各領二部。東方持國天王.領乾闥婆.及毗舍闍。南方增長天王.領鳩槃荼.及薜茘多。西方廣目天王.領龍.及富樓那多。北方多聞天王.領夜叉.及羅剎。金剛神.亦名執金剛神.亦名金剛力士。持金剛杵.隨侍諸佛者也。變化人.謂天龍等變作人形。
解法師語.揀去不解語者。不解.則不能發菩提心以為勝因.故須揀之。不揀種類.以其同具佛性故也。解則盡受得戒。揀不解者.雖受亦不得也。未受戒前.容有淨穢差別不等。一受此戒.咸成最上法器.故皆名第一清淨也。
[發隱]問。聲聞戒重難輕遮.稽防特甚。菩薩戒婬賤鬼畜容納無遺。豈小果乃皆良器.大士反雜非人也耶。答。聲聞稟佛剃染。若不揀擇.恐損正法故。菩薩專主利生。若不兼容.化度有限故。但普度中亦自有別.後四十八輕垢中詳辨。
✐☡✐☡✐☡✐☡✐☡✐☡✐☡✐☡✐☡✐☡✐☡✐☡✐☡✐☡✐☡✐☡
有人就問了,既然不解語,不能得戒,像我們現在放生,放生我們為畜生授三皈依,那可不可以得三皈依呢?他也不了解。
回答說,約放生的人,他能夠依教如法而行,增長自己的悲心,這是一個。又者,心力不可思議,能令這些畜類的眾生種下善根,而作為將來能夠值遇佛法,這種殊勝的緣。
又者,《宗鏡錄》當中有這樣的一種問答,說每一個眾生的阿賴耶都是不一樣的,所有都是自作自受,自造業自受報,我們用功作回向,對方可不可以得到利益?因為每一個阿賴耶不一樣,自作自受的,那我們修行用功回向給某某人、某一類的眾生,他可不可以得到利益?按照唯識來講的話,他是不通的,不能夠有所增上的,彼此不一樣的阿賴耶。
但是,壽公大師就解釋說,按唯識是這樣,大家阿賴耶都不一樣的,自作自受的;但約法性來講,都是一體的。所以你用功,你虔誠的回向給某某人、某某類的眾生,他能夠得到感應的。
依這樣的利益來講的話,放生,我們放生為畜類的眾生授三皈依,念七法如來的名字等等,還是有利益。我們之前在講《阿彌陀經要解》裡面說到,一個人臨終的時候,依《瑜伽師地論》它分成了粗想現行、細想現行,粗想現行了相名利,也就由前面的意識非常清楚,乃至於粗想現行他還能夠了相名利,就名利心,六根的作用還是很好。接著細想現行就開始入惛昧,接著就無記了。善心死、惡心死,這善心、惡心到最後都是入無記心的。前面名利心的時候,這個業會從這個地方現出來。
那我們就說,入無記之後,惛昧了,入無記了,那助念有沒有效?是吧。你要按唯識來講的話,那就各別各別的;約法性來講的話,他雖然入無記了,但是法性是一體的,你助念、你用心,助念的人發心正確,用心,你這樣助念,對他來講還是有影響的,對這個亡者來說。
因為我們前面所引的《瑜伽師地論》按唯識來講,入無記心之後就是沒有了,就是受報了,業在前面決定了,在明利心的時候就決定了,善心死、惡心死都一樣的。所以按法性來說的話,都是一體的。雖然斷氣了,乃至身體冰冷了等等,你幫他助念、念佛,對他來講還是有幫助的。
這個地方就講到了。解則盡受得戒。揀不解者,雖受亦不得。這是受戒這一樁事情。
皆名第一清淨者,在蕅益大師接著說明「未受戒前.容有淨穢差別不等。一受此戒.咸成最上法器.故皆名第一清淨也。」
意思是說,還沒有受戒之前容許有清淨垢穢、有善有惡、有貴有賤,有種種的差別,你是國王,他是百姓,他是作奴婢的人等等,這一些差別不同。但是一發心受戒之後,他得到戒體了,國王一樣是十重四十八輕戒,庶民、百姓也一樣是十重四十八輕戒,乃至婬男、婬女、畜生、鬼神,一樣都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都是無作戒體,沒有什麼差別。所以按戒體這一方面來講,都完全成為最上的法器,叫作菩薩,叫作諸佛子,那將來可以成佛的。
所以都稱作第一清淨者,第一清淨,這個「者」這一個字為什麼不叫人?因為者這一個字就包含所有不同種類的眾生,不單只是人而已,畜生、鬼神都包含在裡頭,所以說第一清淨者。
那接著大字的,蓮池大師的《發隱》,《發隱》裡面「問。聲聞戒重難輕遮.稽防特甚。菩薩戒婬賤鬼畜容納無遺。豈小果乃皆良器.大士反雜非人也耶。答。聲聞稟佛剃染。若不揀擇.恐損正法故。菩薩專主利生。若不兼容.化度有限故。但普度中亦自有別.後四十八輕垢中詳辨。」
問的意思,受聲聞戒當中有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稽就是審查,對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的審查,防止混濫受戒,是特別嚴格,一一都要審問,要詳細了解有沒有重難輕遮。而菩薩戒當中就沒有這樣的限制,婬男、婬女、貧賤、奴婢還有鬼神、畜生等等,都可以容納來受戒,沒有遺漏的,並沒有什麼樣的揀擇。這樣說來難道小果,受聲聞戒都是良器,都是好的法器;而菩薩大士反而混雜有非人、有畜生等等,是這樣嗎?
回答說「聲聞稟佛剃染。若不揀擇.恐損正法故」,佛法的緣繫,住持三寶當中,佛、法這二寶,要依賴於僧寶而弘傳,所謂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所以在人這一方面的揀擇是特別要緊的。在十三重難十六輕遮當中,假使有種種重難,還有輕遮,像邊罪難、六根不具等等這一些都要揀擇。
因為聲聞的人,聲聞像比丘、比丘尼,出家這一方面的,「稟佛剃染」,稟佛的教誡,剃染就是剃髮,穿染壞衣,就是出家,住持三寶,作人天師表。假使說六根不具等等,外相不圓滿,不容易生起俗人的恭敬心,這是很現實的道理。所以說假使不揀擇,恐怕損壞正法的緣故。
在律藏當中說到,又比丘就度盜賊出家,後來被人家認出來了,被抓了,抓了就譏嫌說這沙門釋子都是盜賊,所以佛就制定不可以度盜賊出家的,乃至六根不具的人。什麼樣的人,什麼人都度,俗人就譏嫌,除了死人之外。所以都是要揀擇,有這樣的譏嫌,佛就制定不可以損壞正法,使令俗人對於佛法、三寶不能恭敬,斷滅他的善根。因此聲聞戒是住持三寶的幢相,他揀擇特別嚴格。
菩薩通出家、在家的,但是聲聞比丘、比丘尼這些出家,出家是住持三寶的,所以他的揀擇特別嚴格。但菩薩專主利生,專門主要在利益眾生為出發點,假使不能夠兼含包容所有眾生之類,那教化度生的事情就有所侷限,不能廣泛度化眾生的緣故。而且菩薩要等視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是可以成佛的,怎麼可以揀擇這個種類。
「但普度中亦自有別」雖然菩薩是普遍的度脫眾生,但是當中也有一點揀別的,在後面四十八輕戒當中有詳細的分辨。就如同你犯了七逆罪,犯了十重戒,這一些都遮止不能夠受戒的。
到這個地方以上這是第一個大段,第一個大段我們就說過,剛好時間到。
向下文長,付予來日,迴向。
✐☡✐☡✐☡✐☡✐☡✐☡✐☡✐☡✐☡✐☡✐☡✐☡✐☡✐☡✐☡✐☡
🔅若有聞法者 無一不成佛🔅
…ೊ…ೊ…ೊ…ೊ…ೊ…ೊ…ೊ…ೊ
原影片:
上天下因法師 梵網經菩薩戒 22
• 梵網經菩薩戒22 天因法師
…ೊ…ೊ…ೊ…ೊ…ೊ…ೊ…ೊ…ೊ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