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恋爱为何如此沉迷“拯救”?中国人的爱情里,有多少是“自我投射”?《伤逝》的爱情与幻灭|鲁迅|文学|启蒙|中国文化|恋爱|心理学|
Автор: Anthony看世界
Загружено: 30 ма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27 202 просмотра
大家好,我是Anthony,欢迎来到我的频道。今天我们继续来聊聊启蒙在中国的困境。在上期视频,我们讨论了中西方对启蒙概念的理解存在着偏差,中文的启蒙,似乎总是要预设一个启发者和被启发者,老师和学生,主体和客体。这种意义上的启蒙就是一个监护人自上而下地对被监护人的启蒙,而这恰恰是违背了启蒙原本的精神的。这鲜明地体现在20世纪中国最大的启蒙运动,也就是五四运动之中。我们提到,那个年代描写思想觉醒的小说,特别是涉及到男女关系时,都普遍存在一个师生恋的模式。男主角基本都是书生、知识分子,他们吸引女人主要是靠知识和才华,而女主角也都是非常美丽、温良,冰清玉洁的,她们也有一点文化和追求,但遭遇了困境,因而在爱情中,主要是被男人启蒙和教育的对象。我们主要讨论了杨沫的《青春之歌》,指出了女主人公虽然看起来经历了三次层层递进的成长, 但其实每次成长和觉醒都依赖于一个新的男性导师出现,她在思想上始终处于依附性地位的这一点却是没有发展和改变的。这种建立在启蒙的男女之爱,当然也是知识分子和群众关系的缩影。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那个年代许多小说都有这样的模式,但它们的思想层次其实不同的,相比于《青春之歌》对这种拯救和被拯救关系的不断重复,茅盾的《创造》和鲁迅的《伤逝》则在不同程度上揭示出了启蒙者本身的困惑,矛盾和失败。那今天这期视频,我们通过另外两个小说,探讨这种伪精神交流的深层逻辑。在视频开始前再说一下,如果你有任何想找我探讨和咨询的话题,都可以联系我的邮箱预约。那么继续说回今天的主题。
——————————————————
您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支持我的频道:
1.接受付费的语音咨询,预约请发邮件至【FreeHarbor2022@gmail.com】
2.点击视频下方的“感谢”或“thanks”的按钮打赏,也可以通过paypal:
https://www.paypal.me/Anthonyandtheworld
3.加入基础会员可查看文字稿,会员链接: / @freeharbor2022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