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分配失衡才是贸易战的“幕后黑手”!资本洪水与债务泡沫:全球金融的“推动型”陷阱」美元体系 | 全球储蓄 | 金融账户 | 持久逆差 | 资产价格 | 产能闲置 | 解读《贸易战是阶级战》第三章
Автор: 北美王路飞
Загружено: 20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4 397 просмотров
《贸易战就是阶级战》第三章要点(Matthew C. Klein & Michael Pettis)
核心论断
全球贸易与金融失衡的关键根源不是“国与国的竞争”,而是顺差经济体内部愈演愈烈的收入不平等。顺差国的政策把财富从高消费倾向的普通家庭转移到高储蓄倾向的精英与企业,导致国内需求不足、储蓄过剩,并把失衡压力出口到全球。
1. 储蓄、投资与时代背景
匮乏时代:资源稀缺,消费往往优先于投资。
过剩时代:生产能力充裕;如果压低消费硬抬储蓄,反而会因需求不足造成失业和产能闲置。
2. 宏观恒等式与贸易失衡
全球层面:全球储蓄总是等于全球投资。
单一经济体:出口减进口 = 国内储蓄减国内投资
顺差: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
逆差:国内投资高于国内储蓄
3. 失衡的利与弊
理想情形:顺差国的过剩储蓄以股权投资形式流向资本匮乏国,带动共同增长。
危险情形:进口挤掉本土产出或顺差资金流入缺乏优质项目的国家,引发债务泡沫与浪费。
4. “高储蓄”与 “高工资”模式
高储蓄模式:压低消费集中资金搞投资(英国圈地、苏联工业化、战后日本)。
高工资模式:提高工资和进口,依赖外资弥补储蓄不足(十九世纪美国、十八世纪英国)。
明治日本采取折衷路线。
5. 全球资本过剩的证据
1970 年代起,发达经济体失业率总体上升、劳动参与率下降。
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长期偏低;实际利率一路下滑逼近零。
企业部门由净借款者转为净储蓄者,现金流普遍高于投资支出。
6. 节约悖论
在产能过剩时代,压抑消费并不能促进投资,反而减总需求、降产出,进一步打击投资。
7. 收入分配与失衡
收入越集中于富人,总体消费倾向就越低,储蓄相对越多。
1920 年代美国:购买力由大众流向精英,投资动力随之下滑(埃克尔斯观点)。
8. “斯克鲁奇村”思考实验
一国激增储蓄可能导致:
全球生产性投资集体上升(少见)
全球浪费性投资膨胀
他国被迫提高消费(暗藏风险)
他国产出下滑(最坏结果)
IMF 数据显示 1980 年来全球储蓄率与投资率占比整体平稳,说明一方储蓄激增必被另一方储蓄下降抵消。
9. 典型国家案例
中国:投资率大幅抬升,消费占比下降更快 → 顺差。
德国:内需长期疲弱 → 顺差。
美国:内需虽弱但产出更弱 → 逆差。
西班牙/希腊:投资与消费繁荣后萧条 → 大幅失衡。
10. 国际资本流动机制
经常账户顺差代表对外净储蓄输出;逆差则需出让资产、举债或引入股权投资。
金融账户盈余通常对应经常账户逆差,反之亦然。
11. “好”与“坏”的失衡
好失衡:顺差国以股权投资方式帮助贫困逆差国提升生产力。
坏失衡:顺差国扮演贷款人,逆差国缺乏优质项目,最终陷入债务泡沫。德国常被视为负面典型。
12. “拉动型”与 “推动型”失衡
拉动型:逆差国主动吸收外资(如 2010‑2018 土耳其),付出高利率、本币贬值等成本。
推动型:顺差国过剩储蓄被动涌入(欧元区内的西班牙),利率下行、资产价格上升,风险更大。
13. 双边视角的局限
资金流动是多边网络,单看双边差额易误判。
美国对澳大利亚长期顺差,却无法解释澳整体逆差。
荷兰、新加坡因避税和转口贸易造成双边统计扭曲。
彼得·纳瓦罗将双边逆差等同资本净流入的观点被作者批评为错误。
章节结论
顺差国的国内政策导致收入分配失衡,形成过量储蓄和内需不足。
以美元为中心的全球金融体系为这些储蓄提供出口,多数流向美国,造就顺差国与逆差国的长期格局。
修复全球失衡的关键在于各国内部的收入再分配,而非关税壁垒或双边谈判。
接下来的章节将聚焦中国、德国、美国等国,解析国内阶级斗争如何扭曲全球经济并威胁国际稳定。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