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斷裂年代 台籍作家潛心學習中文 【民視台灣學堂】台灣新文學史 2019.05.02—陳芳明
Автор: 民視台灣學堂 Formosa TV Taiwan Lecture Hall
Загружено: 2 мая 2019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850 просмотров
1950年代台灣文學的發展,既是一個斷裂時期,也是一個鍛鑄時期。此時文藝政策是由官方所主導,反共文學成為主流。其中,最具影響力者,莫過於張道藩與陳紀瀅。陳紀瀅因其才氣縱橫,作品故事性濃烈,遂成反共文學的典範,《赤地》、《賈雲兒前傳》、《華夏八年》、《荻村傳》等等,都是重要的代表作。
另外,他們也創辦了《文藝創作》,為反共作家提供發表的園地,如端木方曾寫下〈疤勛章〉、〈星火〉、〈青苗〉等文。
反共文學到了末流,逐漸發展出反共加愛情的套式,了無新意。此時,自越南返台的潘壘,擺脫了制式化的書寫模式,以越南為故事背景,寫出了紅河三部曲,其中又以《紅河戀》最為知名。
反共文學常常只看到反共的一面,齊邦媛在《千年之淚》一書中,提醒我們,反共文學除了反共,還需關照中國百姓受傷的過程。若換個角度看,將反共文學稱為「傷痕文學」,似更為恰當。
【民視台灣學堂YouTube】:https://bit.ly/2TdeQDh
【台灣新文學史YouTube】:https://bit.ly/2RsPzI7
#鍾理和 #文友通訊 #濁流三部曲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