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學校導讀】
Автор: DAF 數位藝術基金會
Загружено: 9 янв.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92 просмотра
本集特邀李橋河為觀眾導讀由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TK)中的導論〈純粹產物已然瘋狂〉。
在本章節中,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以「純粹產物已然瘋狂」作為副標題,來描述當代文化所面臨的困境。他指出,隨著現代性的發展,本真性逐漸喪失,這種流失帶來對本質與起源的遺落感。而傳統中那種純粹的本真性,正是在現代性演變的過程中逐漸遠離或消逝的。
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認為,與其執著於挽救那些逐漸消逝的本真性,不如將重點放在這種「瀕危過程」本身。在這個變動的過程中,文化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透過不斷地被重新協商,展現出其差異性,他主張應深入探索現代性發展的路徑,關注空間如何展現並釋放新的文化意涵,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化在變動中的動態特質。
—— ✧ ——------—— ✧ ——------—— ✧ ——-
💁♀️講者介紹
李橋河,藝術及文字工作者,關注表演/藝術如何影響人們的現實生活,嘗試從人類學和表演研究等路徑開展藝術公民的參與與實踐。相關文章散見於表演藝術評論台、典藏ARTouch、PAR表演藝術雜誌等平台。
📓導讀本書訊:
本書深入探討文化的本真性與誰擁有發聲權等核心議題,尤其是在全球化與權力互動的語境下,族群認同和文化詮釋所面臨的複雜挑戰。透過1977年美國萬帕諾格族群的法庭案例,作者揭示了當族群被要求證明其文化延續性時,必須面對歷史變遷、混雜與同化帶來的現實矛盾,並且提出深刻的問題:一個文化或族群的「真實性」如何被界定?誰有權主導這種表述?
書中追溯了人類學發展史,從1930年代馬凌諾斯基奠定的田野調查傳統,到1980年代詮釋人類學提出的「地方知識」雙向塑造,克里佛德批判民族誌書寫中潛藏的政治與倫理問題,並指出文化差異並非純粹本質性的存在,而是隨著權力關係與歷史脈絡而不斷變動的結果。
📓導讀本書訊:
中譯▶詹姆士・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著,王宏仁, 林徐達譯,《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左岸文化,2023。
原文▶ James Clifford.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T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8).
👇影片製作團隊👇
|企劃: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講者:李橋河
|編輯:楊之涵
|影像拍攝:郭硯方
|剪輯後製:楊明達
👇特別感謝👇
|營運贊助:國藝會
|計畫贊助:臺北市文化局
👇歡迎關注訂閱我們,支持更多數位文化科技知識推廣👇
#數位文化 #科技藝術 #理論知識
✔︎訂閱YT
/ @taipeidacdaf
✔︎ 加入FB
/ daf.taipei
✔︎追蹤IG
/ digitalartcenter.tw
✔︎ 松學校影音平台
https://arthon.tw/video_list.php?cate=2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