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復健 每階段有不同撇步 榮總復健部主任 高崇蘭醫師
Автор: 名醫會客室
Загружено: 23 ма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 261 просмотр
#本頻道每周六上午10點更新
中風的影響與早期復健的重要性
在台灣,中風是一個相當常見的疾病。一旦家中有人中風,這不僅僅會影響患者本身,也會對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從生理、心理到經濟層面,都可能造成巨大的壓力。因此,如何在早期給予適當的治療與復健,是幫助患者恢復的關鍵。
中風急性期的照護重點(發病一個月內)
在中風的早期階段(通常指發病後的一個月內),首要任務是 維持患者的生命徵象,尤其是 血壓的穩定。此階段,患者通常會由 神經內科 醫師負責照護,並針對患者的基本生命功能進行管理。
由於許多患者在中風初期會出現 半身癱瘓(偏癱),這時必須特別注意 關節的保護,以免因長時間不動而導致關節僵硬或受傷。因此,治療師通常會在加護病房(ICU)或一般病房 早期介入,協助患者進行 髖關節及其他關節的被動活動。
如何正確進行關節活動?
由於此時患者 肌力極差,必須 輕柔且謹慎 地活動關節。
避免 粗暴拉扯,否則可能會導致 肩關節脫臼 或 其他損傷。
家屬不宜自行施力,建議由專業治療師指導後再協助進行。
此外, 翻身與擺位 也是護理的重要環節。偏癱患者通常 無法自主翻身,因此 每兩小時 需要由護理人員或照顧者協助翻身一次。
預防褥瘡(壓瘡)
由於長期臥床會增加 皮膚壓迫 的風險,容易形成 褥瘡,因此應採取以下措施:
使用枕頭或水袋 支撐癱瘓側的肢體,減少摩擦與壓迫。
注意營養補充,特別是 蛋白質的攝取,以促進傷口癒合。
一旦發現皮膚發紅或有破損跡象,必須 立即處理,避免進一步感染。
中風亞急性期(一個月後):加強復健與自主運動
當患者 生命徵象穩定 之後,復健的重點會從 基礎照護 轉向 主動訓練,目標是 促進肌肉活動、恢復肢體功能。
如何刺激癱瘓肢體?
透過 觸覺刺激(如輕拍、按摩)提醒大腦癱瘓肢體的存在,幫助 中樞神經重新建立連結。
使用 被動或主動的關節活動訓練,維持活動度,避免肌肉萎縮。
適度使用 電刺激療法,增加局部肌肉的反應。
在這個階段,患者可能會出現 異常的肌肉痙攣,即 不正常的肌肉收縮。常見的情況包括:
手部痙攣:手呈現 屈曲攣縮 狀態,難以伸展開來。
步態異常:因肌肉不協調,可能會出現 足下垂 或 步態不穩。
治療方法:透過 物理治療 糾正異常動作,必要時可 使用肉毒桿菌注射 來降低過度緊張的肌肉。
核心肌群訓練:邁向獨立行動
當患者 能夠坐起 時,核心肌群(腰腹部及背部肌肉)的訓練就顯得格外重要。許多中風患者 手腳活動正常,但 無法自主坐起,主要原因就是 核心肌力不足。
如何訓練核心肌群?
翻身訓練:從 臥姿到側臥,再逐漸練習 從側臥轉為坐姿。
負重訓練:使用 沙袋或枕頭 放在腹部,加強腹肌與背肌的力量。
呼吸調整:訓練患者透過 深呼吸 來強化核心肌群的控制能力。
家屬的角色:長期照護的關鍵
在患者 回到家中 之後,家屬的協助對康復過程 至關重要。
如何正確幫助患者進行日常活動?
關節活動訓練
避免 粗暴牽拉,特別是 肩關節,以免造成 脫臼。
進行 緩慢且循序漸進 的拉伸,確保 關節活動度 不受限。
擺位調整
大腿間放枕頭,減少因癱瘓側的肢體被壓迫而導致的傷害。
腳底放水球或枕頭,防止患者出現 腳垂足 的情況。
這些簡單的協助可以大大促進患者的復健,並減少不必要的併發症。
家屬與照顧者的積極參與,對中風患者的長期復健至關重要。透過專業醫師和治療師的指導,以及家屬的耐心照護,患者的康復過程將更加順利,逐步恢復生活的自理能力。
#名醫會客室 #吳哥醫療公益 #中風復健 #榮總復健部 #高崇蘭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