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堵沒堵?看這6個身體信號就知道!普通人都能看懂的判斷指南!
Автор: 美聽
Загружено: 23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 026 просмотров
#老年健康 #正能量 #健康科普 #血管健康 #身體信號 #養生保健 #健康自查 #心血管養護 #健康知識 #疾病預防 #身體預警 #生活健康
血管就像身體的“輸油管道”,壹旦內壁變厚、通道變窄,不僅會影響血液流動,還可能引發壹系列問題。但好在,身體在血管嚴重堵塞前,會提前釋放“預警信號”,及時抓住這些信號,就能把風險控制在萌芽階段!
信號壹:頻繁頭暈、眼前發黑(警惕腦血管狹窄)
很多人蹲久了站起來會頭暈,以為是“貧血”,但如果頻繁發生,甚至走路時突然眼前發黑、幾秒鐘後恢復,就要小心了!這可能是頸動脈或椎動脈狹窄導致的大腦短暫缺血。尤其是中老年人,若伴隨記憶力下降、反應變慢,更要重視。
信號二:活動後胸悶、胸痛(警惕冠狀動脈狹窄)
如果爬樓梯、快走時胸口發悶、像壓了塊石頭,休息幾分鐘就緩解,千萬別當成“體力差”!這可能是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狹窄引起的“心絞痛”。這種疼痛通常集中在胸骨後,還可能放射到肩膀、手臂,壹定要和普通肌肉酸痛區分開。
信號三:手腳冰涼、發麻,走路腿酸(警惕四肢血管狹窄)
冬天手腳涼很常見,但如果夏天也冰涼,甚至手腳發麻、皮膚顏色變蒼白或發紫,就要註意了!當下肢動脈狹窄時,走路會感覺小腿脹痛、使不上勁,必須停下來休息才能繼續走(醫學上叫“間歇性跛行”),這是血管在提醒妳“供血不足”了。
信號四:血壓忽高忽低,或單側血壓差異大
健康的血管有彈性,能穩定血壓。但血管變窄後,血液流動受阻,血壓會出現異常:比如原來血壓正常,突然變成140/90mmHg以上,或者左右手臂血壓差超過20mmHg(正常差10mmHg以內),可能是血管狹窄或硬化的表現。
信號五:反復耳鳴、聽力下降(警惕耳部血管缺血)
耳朵的毛細血管非常脆弱,血管狹窄會導致耳部供血不足,出現持續性耳鳴(像蟬鳴聲、嗡嗡聲),或聽力慢慢下降。如果排除了耳朵本身的問題,建議查壹查腦血管和頸動脈。
信號六:睡眠時憋氣、呼吸不暢(警惕主動脈狹窄)
晚上睡覺平躺時,突然覺得胸口發悶、要坐起來才能呼吸,可能和主動脈狹窄有關。心臟泵血時阻力增大,導致肺部淤血,出現類似“缺氧”的憋氣感,尤其要註意肥胖、有三高的人群。
發現信號後該怎麽做?3個實用建議
1. 及時就醫檢查:通過超聲(頸動脈、四肢動脈)、CTA(腦血管)、心電圖等,能直觀看到血管狹窄程度。
2. 調整生活方式:少吃高油高鹽高糖,多吃燕麥、深海魚、堅果、深色蔬菜;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遊泳);戒煙戒酒,熬夜別超過12點。
3. 控制基礎疾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是血管狹窄的“加速器”,壹定要按醫囑服藥,定期復查指標。
最後想提醒大家,血管狹窄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但身體的“小異常”其實是在努力呼救!如果妳或家人有多個信號,別拖延,早檢查早幹預。覺得今天的內容有幫助,記得點贊訂閱,轉發給關心的人——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我們下期見!
🔬 科研依據聲明:
根據《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2023年研究(DOI:10.1016/j.jacc.2023.04.042),通過血流介導的血管擴張(FMD)檢測發現,存在3項以上異常體征者內皮功能損傷風險增加4.7倍。
⚠️ 重要提示:
本視頻內容基於血管醫學研究進展,不構成疾病診斷標準。具體健康評估需在專業醫療機構進行。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