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說好香港故事?】 料扭轉過去數年跌勢 陳茂波稱資本加速來港 科法斯料貿易商破產數目上升
Автор: 財經拆局
Загружено: 21 апр. 2025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18 789 просмотров
今天想討論的主題是「好香港故事」。我們注意到《經濟學人》在前一期報導中提到,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可能使中國再次強大。最新文章則形容全球貿易戰可能會扭轉香港商業衰落的狀況,這一點我將與大家詳細探討。
我們看到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星期日發表了一篇網誌,再次提到關稅戰。他提到,香港需要保持零關稅,自由港和普通法制度,以優化營商環境。特別是,許多金融界的朋友表示,過去幾個月國際資本在香港和內地市場的重新配置加速了。而美國的單邊主義和政策不確定性促使國際資本分散風險,進一步增加了在香港市場的投資。這種東升西降的投資格局正逐漸凸顯。
作為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宣傳「好香港故事」非常重要,這我十分理解。然而,作為國際主流媒體的《經濟學人》,在這次貿易戰和關稅的評論中,似乎過於看好中國以及香港未來的發展。我個人对此持保留態度。據《經濟學人》的說法,自從特朗普介入以來,香港的經濟和商業衰落狀況已經扭轉,特別是自去年11月他贏得大選以來,香港的前景似乎更加光明,這與特朗普對中國的抨擊成正比。香港作為轉口港,成為中國公司尋求國際市場的窗口,也是外國投資者了解中國未來的唯一平台。這是一種相當積極的看法。
《經濟學人》特別提到,對於一些害怕錯過商機的外國人來說,香港的確是分一杯羹的好方式。他提到恆生指數比今年年初上升了接近一成,這反映出在整個貿易戰中,除了前一周出現黑色星期一恆指大跌三千點外,港股的整體表現其實不算差。最近幾個交易日的表現相對穩定。此外,《經濟學人》指出香港的IPO市場似乎相對活躍,開始出現更多投資銀行在香港進行首次公開募股。
但實際情況是否如此樂觀呢?我們注意到,過去幾年已經有19家全球律師事務所關閉了在香港的業務,其中涉及的因素包括地緣政治和香港的國家安全風險。FedEx已將其區域總部搬到對外籍人士更加友好的新加坡,而其他外國公司,如歐萊雅和LVMH,也開始在中國經營他們的品牌,將總部搬遷到中國大陸。這是許多外資公司最近推行的策略。他們不願意放棄中國市場,但隨著香港和內地城市的法律制度越來越趨同,為什麼不直接去上海或內地城市做生意呢?此外,幾家澳洲金融機構,例如Westpac和National Australian Bank,也已經完全撤出了香港業務。
所以,外資是否仍然將香港視為一個能夠生金蛋的地方,恐怕見仁見智。我不敢說《經濟學人》的評估一定錯誤,因為事實上自去年以來,香港的一些金融活動,包括IPO和銀行投資,確實有回暖的跡象。但這股趨勢是否可以持續?未來幾年,外國對中國是否會重新接納商業談判和貿易往來,又會成為主導的關鍵因素。如果中國能夠與歐洲國家重新建立正常的貿易往來,香港的確可以從中受益,但這一局面是否一定會發生,我仍然持保留態度。貿易戰的影響才剛浮現。
我在上週的節目中提到,香港三月份的破產人數創下三年來的新高。最近,一家專注於貿易融資和風險管理的法國機構科法斯Coface 發布報告指出,由於美國的等額關稅,中國的進口稅率可能上升到245%。關稅對香港的電子傳統出口企業的衝擊將會比較大。如果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而歐美的高利率持續,則將削弱傳統出口市場,使依賴歐美市場的中小貿易商承受壓力,相關的破產人數可能會增加。
根據最新數據,貿易商在去年第四季已經提前出口,以避免關稅影響,導致香港商品的整體出口額按年上升了8.7%,跑贏其他經濟增長。然而根據科法斯的估計,今年香港的經濟增長風險可能會增加,他們已將GDP預測從2%下調至1.6%。更重要的是,貿易壁壘、高資本成本及其他地緣政治風險將加劇資金周轉的壓力,尤其是對電子、服裝和玩具等傳統出口利潤微薄的行業影響較大。
我們注意到最近許多官方和主流媒體的評論指香港不會對美國徵收報復性關稅,與內地不同,香港仍然是零關稅地區。在這種情況下,香港有機會重新獲得「購物天堂」的美譽,甚至抵消美國關稅的影響。然而,科法斯認為,實際上這種說法的意義非常有限。因為內地向美國進口的消費品其實非常有限,許多大宗商品,例如進口能源、飛機和醫療設備,無法通過零售消費來套利。難道你能在香港買飛機,然後運回大陸嗎?顯然不可能。
所以,香港是否能重新獲得「購物天堂」的美譽,目前看起來似乎還是過於樂觀的想法。實際上,我們仍然需擔心一旦貿易關稅戰持續惡化,而中美之間在短期內也無法重新展開談判,香港勢必在面對經濟下行風險方面並不像《經濟學人》所描述的那麼樂觀,這將影響我們的企業活動和商業活躍度。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