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小時睡眠論」是錯的? 65歲以後每天睡多久好?答案來了,看你達標了嗎?
Автор: Hi健康
Загружено: 18 дек. 2024 г.
Просмотров: 656 просмотров
#漲知識 #養生 #健康科普 #疾病 #疾病預防 #中老年健康 #老年健康 #老年人健康
「8小時睡眠論」是錯的? 65歲以後每天睡多久好?答案來了,看你達標了嗎?
程大媽最近為睡眠的事發了愁,她已經64歲了,退休在家,日子按理說過得悠閒愜意,可每天晚上她都睡不著,早上醒得又早。
聽說睡不到8小時對身體不好,她開始變得緊張焦慮,甚至每天數著時間躺在床上。但越想睡,反而越睡不著,白天精神不濟,她忍不住打了幾次盹,結果到了晚上更難入眠。
有一天,她在樓下遇到張大爺,兩人聊起了睡眠的問題,張大爺告訴她,他每天也就睡6個小時,早上5點起床去公園遛彎,回來後精神頭十足,根本不覺得困。 “大媽,你是不是太在意那個‘8小時睡眠’了?”張大爺問她,“咱這個年紀,真的非得睡滿8小時才算好嗎?”
程大媽愣住了,她從沒想過這個問題,到底65歲以後每天睡多久才是健康的,怎樣的睡眠方式才最適合老年人呢?
一、8小時睡眠論真的是黃金法則嗎?
「每天睡夠8小時才健康」這個說法,很多人耳熟能詳,甚至把它當成睡眠的黃金標準,可這個理論是怎麼來的,其實,這個「8小時睡眠論」並沒有那麼神聖,也不一定適合每個人。
這個說法的出現,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工業革命時期,有人提出,合理分配一天24小時,這種分配模式演變成了「8小時工作+8小時睡覺」的生活習慣,人們慢慢開始認為,睡滿8小時是健康的象徵。
到了現代,科學家開始研究睡眠與健康的關係,有不少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和睡眠過多都可能帶來健康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肥胖、免疫力下降等。但這些研究也明確指出,睡眠需求是因人而異的。
例如有人睡7小時,甚至6小時,依然精力充沛,有些人睡足8小時,卻還是覺得疲倦。
所以把8小時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不僅沒有意義,還可能讓一些人因睡不夠而焦慮,結果更難睡好。
不同年齡層的人,對睡眠的需求也有很大差異,例如,嬰兒需要每天睡十幾個小時,青少年大概需要8-10小時,而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的睡眠需求逐漸減少。
再來說說「睡夠8小時才健康」這個說法的問題,它忽略了一個重要事實:睡眠的品質比時長更重要,睡8個小時,如果是淺睡眠,醒來後還是會感到疲倦。
睡眠需求其實是一個動態的、適應的過程,每個人的作息、飲食、身體狀況都會影響睡眠時間。如果白天精力充沛、不犯困,那表示你的睡眠是夠用的,無論是6小時還是8小時,睡眠是為健康服務的,而不是用來增加心理壓力的。
健康的睡眠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但「睡得夠用」一定比「睡夠8小時」更實用。
二、老年人的睡眠“痛點”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問題成了很多老年人的煩心事,有人夜裡翻來覆去睡不著,有人一早醒來卻覺得沒睡夠,還有人乾脆白天昏昏欲睡。老年人的睡眠狀態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這些「痛點」其實有原因可循。
老年人睡不著,最常見的原因是睡眠結構的自然變化,隨著年齡增長,深度睡眠的時間會逐漸減少,身體進入淺睡眠的時間增加,淺睡眠容易被環境因素幹擾。於是,許多老年人雖然身體感到疲憊,但大腦卻“停不下來”,導致入睡困難。
有些老年人覺得自己晚上睡不夠,問題的根源其實不在晚上,而是白天的習慣。很多老人退休後,白天沒什麼事做,容易午睡過久或「打瞌睡」。這種過多的白天睡眠會直接削減夜間的睡眠需求,讓晚上躺在床上反而睡不著,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活動量普遍減少,身體缺乏足夠的疲勞感也會影響睡眠品質。
還有一種情況是覺得睡不夠,其實,這種「睡不夠」的焦慮很多時候來自於對睡眠時間的誤解。許多老年人固執地認為“少睡就是不健康”,所以盯著自己睡眠時間,這種心理壓力反而會加劇失眠,因為越是擔心自己睡不好,越容易睡不著,形成惡性循環。
老年人睡眠的「痛點」雖然複雜,但並非無解,規律的作息、適當的運動以及優化睡眠環境,能幫助老年人更容易進入高品質的睡眠狀態。
三、65歲以後每天睡多久才最健康?
很多人對「每天睡多久才健康」這個問題充滿疑惑,科學研究已經給出明確答案,老年人每天睡6到7小時最為理想,這既能滿足身體和大腦的基本需求,也符合老年人身體的自然變化規律。
老年人睡眠需求和年輕人不同,這和生理機制密切相關,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人每天睡6-7小時,不僅能保障身體恢復,還能降低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記憶力衰退等健康風險。
過長或過短的睡眠時間,對老年人健康並不是好事,比如,睡得太少,比如少於5小時,身體的修復功能可能跟不上,大腦長期處於疲勞狀態,容易引發記憶力下降、情緒波動,甚至增加憂鬱症的風險。
科學研究不僅告訴我們老年人應該睡多久,還強調睡眠品質的重要性,睡眠的時長並不是越多越好,更重要的是深度睡眠的佔比是否足夠,深度睡眠是修復身體、清理腦內「垃圾」的關鍵階段。
對老年人來說,睡眠健康還需要一個適合自己的節奏,人體的生理時鐘會隨著年齡調整,許多老年人晚上入睡時間提前,早上自然醒的時間也會變早。這種改變並不是失眠的表現,而是身體在適應年齡的調整,如果每天6小時的睡眠讓你白天精神飽滿、不困倦,那就表示你的睡眠是「夠用的」。
除了長度和質量,睡眠的規律性對健康也非常重要,老年人最好每天固定一個時間睡覺和起床,規律的作息可以幫助身體維持穩定的生理時鐘,不僅有助於睡眠,還能改善整體健康狀態。
65歲以後,睡6至7小時是科學推薦的健康時長,超過或少於這個範圍都可能帶來隱患,保持良好的睡眠習慣、關注身體信號,讓睡眠回歸它的本質——恢復體力和養護健康。
四、如何擺脫“睡眠焦慮”
很多老年人對睡眠總是有種“焦慮感”,不是擔心自己睡不著,就是害怕睡得不夠,要改善睡眠,關鍵是調整心態,培養適合自己的健康睡眠習慣,讓睡覺變得自然又輕鬆。
睡眠焦慮的根源之一是對睡眠的誤解,很多人認為,睡不夠8小時就會生病,事實上,每個人的睡眠需求都不一樣,尤其老年人。放下對時間的執念,接受自然醒的狀態,才能讓心理和身體放鬆。
規律的作息是保持健康睡眠的基礎,每天固定時間睡覺和起床,即使前一天晚上睡得不好,也不要賴床補覺,盡量在白天保持適當的活動,晚上自然會困得更早。
白天的生活習慣對晚上睡眠品質影響很大,增加戶外活動,例如散步、慢跑或做一些簡單的體操,不僅能消耗精力,還能提升心情,讓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飲食習慣也會影響睡眠,晚餐盡量避免吃得太飽或太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更應該少碰。另外,咖啡和茶這類提神飲品最好在下午之後就不再飲用,喝一杯溫熱的牛奶或花草茶,有助於放鬆身心,讓入睡更順暢
心理狀態對睡眠的影響不容忽視,學會調節情緒,把焦慮的情緒釋放出來,可以讓心態平和下來,培養積極的心態,不要把睡眠當成必須完成的“任務”,反而會讓自己更容易入睡。
培養健康的睡眠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堅持下去,就能逐漸改善睡眠品質。真正的好覺,不是用焦慮換來的,而是來自心態的放鬆和身體的自然調節。
關於「8小時睡眠論是否正確」以及「65歲以上老年人每天應睡多久」的討論,答案已經逐漸清晰。科學研究表明,睡眠是因人而異的,尤其是老年人,硬性套用「8小時睡眠」的標準並不可取。 65歲以後,睡眠的重點不在於追求時長,而是注重品質和適合自身的規律,每天睡6到7小時,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已經足以維持健康。
睡眠是一個動態過程,它隨著年齡、生活方式和身體狀態的變化而調整,對老年人而言,深度睡眠的減少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過度擔憂只會加劇失眠問題。放下對「必須睡夠8小時」的執念,接受自然的睡眠模式,能更好地享受高品質的睡眠,調整生活習慣,是幫助老年人擺脫睡眠困擾的重要方法。
睡眠不只是時間的堆砌,而是身體和大腦休息的關鍵過程,與其焦慮時長,不如傾聽身體的需求。科學告訴我們,老年人的健康睡眠並沒有固定答案,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保持心態平和,才是擺脫睡眠困擾的根本之道。健康睡眠,貴在適度與安心,而不是機械的數位追求。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