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北路藏著新亮點?中山幹線直上最新觀景平台|搭中山幹線漫遊中山北路,帶你看見不一樣的台北|《搭公車旅行趣》台北市公車 中山幹線【天母-青年公園】介紹|交通大小事
Автор: 交通大小事
Загружено: 2025-11-21
Просмотров: 10091
本片提供Full HD高畫質及60幀率,歡迎自行調整觀看,享受清晰的觀賞饗宴~
本次影片有日文、英文、中文簡體字幕
このビデオには日本語、英語、簡体字中国語の字幕が付いています
This video has Japanese, English, and simplified Chinese subtitles
✨歡迎加入✨
想要玩國內一日遊嗎?
歡迎加入《阿瀚與阿杰愛旅遊》社群詢問喔 ^^
✅ https://bit.ly/3DNl3zy
--------------------------
【中山幹線介紹】
約莫60年前的時候,公路局曾經有一條天母往返台北車站的路線,在台北市改制院轄市後,路權轉交給民營業者,這條路線轉交給剛開業的大南與光華兩家業者行駛,大南稱呼為黑3,而光華稱呼為3甲;1971年12月1日當時的大南與光華兩家業者決定攜手合作,多數路線一起共營,並整合票證,方便共同管理,這條線統一稱呼為黑3,1975年7月16日再獨立號碼為23路。
1977年5月15日這條線加入聯營公車後才改為220,兩年後大南與光華兩家業者拆夥,這條線歸屬給光華,曾經一度光華發生駕駛不足造成220嚴重脫班,於是在1980年12月25日,台北市公車處拉了12輛車支援行駛220,並從另一端的榮總站發車,即使光華的脫班問題後來解決了,但台北市公車處仍持續營運,直到1997年9月正式退出,220才又回到光華獨營,不過公車處並沒有放棄這段路權喔!而是改用相似的603繼續與光華的220拚個輸贏,最終603陣亡,而220繼續在中山北路發光發熱。
220除了正線以外,在以前還有經芝山岩的副線、經新生高架的直達車、只行駛到劍潭站為止的區間車,還有夜間公車,不過這些系列現在都停駛了。
2018年4月2日,配合台北市的幹線公車政策,220改為「中山幹線」,隔年的6月30日,因應青年公園的社宅落成,為方便當地的交通接駁,末端路線延長至青年公園折返,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模樣囉!
【中山北路】
台北市最早出現的主幹道,分別是中山南路、愛國西路、中華路、忠孝西路,這四條道路是日本時代配合市區改正計畫,拆除台北府城的城牆後而出現的,分成東、西、南、北的三線路。
日本時代三線道路的標準,路寬大約是40公尺,有一條快車道與兩條慢車道,是當時台灣最寬廣的道路,除此之外,三線道路還設置了人行道與行道樹,兩旁都是農田,景觀非常美麗,所以有「東方的小巴黎」的稱呼。
以忠孝西路為分界點,北向的中山北路在清代時期是一條路幅不寬的泥土道路,直到日本時代,這段道路拓寬,並規劃為「敕使街道」,連結台灣神社與總督府兩端的道路,進入國民政府時代,更名為中山北路,當時為了讓中山北路車流順暢通行,加上連結總統府,因此在中山北路與忠孝西路的交叉處,興建橫跨鐵路的復興橋,於1998年拆除,這座也是台北市境內的第一座陸橋。
#中山北路 #台北 #公車 #客運 #捷運 #交通 #交通大小事 #旅遊 #阿瀚 #albert
中山北路由於離台北車站較近,早期各個公司行號及知名企業商家均林立在此,舉凡老字號的國賓飯店、基督教的馬偕醫院、大同公司、大同大學、台泥公司、圓山大飯店都座落在這條路上。
進入1990年代後,中山北路到處可以看見各式的婚紗店,小時候常常聽到長輩說的「婚紗一條街」,尤其中山北路二段、三段,曾經高達50家婚紗店聚集在此。
今日的中山北路仍然是繁華商家林立,中山北路的市容經過多次的變化,每一段歷史的變化,都在每個人心中烙印不同的痕跡,不知道哪一段讓你最有印象呢?
【中山橋】
剛剛前面提到了敕使街道,那就一定要提起中山橋的歷史,在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興建臺灣神社的時候,發覺這裡需要興建一座橋樑才能抵達神社,於是請土木技師著手設計橋樑,1901年10月第一代明治橋落成,為鐵製桁架橋,而第二代的橋樑是鋼筋混凝土拱橋,原始的模樣非常有風味,第二代橋樑出現後,第一代的鐵製桁架橋在漲潮時立即拆除。
國民政府時代再更名為中山橋,由於車流量逐年增加,不斷拓寬並增建數次,1993年台北市政府為基隆河整治需求興建中山二橋,成為暫時的交通引道。
其實中山二橋的興建就是為了取代原有的中山橋,不過中山橋拆除時引來各種爭議,最後以「基隆河水利考量」的理由拆除,原有的橋身被切割成435塊,放在下方的再春游泳池舊址,2007年中山新橋完工通車,臨時性的中山二橋功成身退,走入歷史,只用了短短的13年。
【福林橋】
台北市升格院轄市後,積極開闢多條道路、隧道、橋樑,「條條大路通羅馬」讓居民快速直達台北市的核心地帶,是當時交通的重要任務。
台北市政府為了貫通中山北路,1959年決定興建一座新的橋樑,時任副總統嚴家淦提名「福林橋」,於1971年8月完工,並將中山路一、二段更名為中山北路五、六段,日後車輛不需要再繞經士林橋、文林路至圓山劍潭,節省更多行車時間。
如今天母百貨商圈林立,如新光三越、SOGO,都座落在福林橋周邊,使得福林橋的車流量越來越大,假日更是滿滿的車潮阿。
【日僑學校】
跨過了福林橋與新光三越後,要來到日僑學校了,天母的日僑學校是在1947年成立,早期是「國立台灣大學附設留台日籍人員子女教育班」,一開始設立在溫州街,台灣與日本斷交後經過多次的搬遷,直到1983年才遷至天母中山北路現在的位址。
【美國學校】
台北的美國學校最早設立於長老會神學院的地下室,後來學生越來越多,教室搬遷至長安東路,在國民政府時代因為美援的緣故,大量美方的軍事人員及顧問來到台灣,他們的家庭包括小孩需要美式的教育,因此台北美國學校成為美國軍事人員的子女求學的地方。
1989年美國學校遷至天母中山北路現址,與日僑學校相對望,現在已經是70多年的老學校囉!
【天母】
1955年,由於天母的氣候與美國內陸環境相似,因此美軍駐台的地點決定選擇在天母,成為興建美軍的主要基地。台、美斷交後,美軍撤離返國,但並沒有讓天母沒落,日僑學校、美國學校都在這個地方,中山北路六、七段都能看見西式餐廳,在各種異國元素強化之下,1980年代的天母,一步一步成為台北市的高級住宅區。
由於天母廣場位在中山北路七段及天母東西路的路口,離兩所外國學校並不遠,因此聚集各種外國餐飲、速食、服飾精品及舶來品店,發展成為商圈。
【天母三玉宮】
天母三玉宮位於天母東路,主祀五穀先帝;1750年,清朝乾隆時期,來自福建漳州、泉州的先民來到這個地方開墾農田,在農田邊以石條疊搭建土地公廟,供奉土地公,1947年才遷移至現址,目前是天母一帶的在地信仰與精神寄託。
Доступные форматы для скачивания:
Скачать видео mp4
-
Информация по загрузке: